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笑傲江湖之碧海潮生 > 第三十五章 许攸反叛原因

第三十五章 许攸反叛原因

不知不觉中,莫连山来到崔琰家已有一月,音波功已经修炼出不俗的实力。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是时候仕了。

先从袁绍这里开始,近距离看看袁绍作为君主的为,是否是后世闻名的“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三国历史上有许多名都是先仕袁绍处,后觉袁绍并非明主而转他处。

荀彧和郭嘉以及许攸!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群雄割据。在这段期间,众多能志士成为了各大割据势力追逐的对象,而在这之中,谋士的地位逐渐提升,名声在外的谋士几乎是所有势力争夺的目标,其中北方割据军阀袁绍就是追逐谋士的势力之一。

袁绍出生于汝南袁氏,家世显赫,再加上他为守孝六年未仕,名声极佳。在家世与声望的支撑下,加上他“卑辞厚币”,不惜一切代价招揽才,在起势之初得到了不少谋士的支持。

只可惜袁绍好谋寡断,这些谋士们跟随袁绍的时一长,就逐渐了解到他的为,知道其不能成就大事,于是逐渐有离开袁绍帐下,转投其他势力。

在这之中,有三名声最响,而其中一以一个遗计让曹平定了辽东,称他为鬼才郭嘉,一则间接让袁绍丧命,也就是让曹赤脚相迎的许攸。

首先弃袁绍而投曹的是荀彧。荀彧自幼就聪慧过,才学出众。但他身为荀家家主后,知光有名望无法让自己的家族在世中存活,于是他来到冀州,投靠了袁绍。

而袁绍也素闻荀彧大名,当时对荀彧敬如上宾,十分尊重。只不过荀彧识眼光独到,他看出袁绍无法成就大事,就此改投明主,了曹帐下。

而那时的曹在讨伐董卓时战败,正缺兵少将的用之际,为了东山再起,曹甚至厚着脸皮,在袁家的地盘扬州上招募士兵,后来还靠着袁绍当上了东郡太守。

可以说,此时的荀彧就看出了曹的与众不同,并毅然决然的投奔而来,可见荀彧的决心之大。

正处于事业低谷期的曹看到名士荀彧来投,自然十分高兴,不停的说荀彧是他的张良。由于此时曹正需要发展,他见荀彧识能力极强,就让荀彧帮忙,为他举荐才。而荀彧也很有意思,不仅自己从袁绍那里跑了过来,还在过来之后直接挖袁绍的墙角,将谋士郭嘉挖了过来。

如果说放走了不世出的大才荀彧是袁绍的失误,那让郭嘉离自己而去就真的是袁绍有眼无珠了。

那时在袁绍手下未能得到重用的郭嘉,正郁郁寡欢,收到了来自荀彧的邀请,他二话不说就直接跑了过来。或许是袁绍确实觉得自己手下谋士众多,郭嘉也没什么实力,于是任由郭嘉离去。

就这样,郭嘉与曹见面了。曹最开始故意与郭嘉谈论天下大势,就是为了看看郭嘉是否如荀彧所说乃当世英才。

而这次谈后,曹顿时觉得相见恨晚,当即将郭嘉任命为军师祭酒,心中更是将其视为知己。

就这样,荀彧与郭嘉就在曹手下成就了一番事业。虽说郭嘉英年早逝,但他能在死前留下遗计,帮助曹安定辽东,一举统一北方,可见鬼才之称并非得虚名。

如果说袁绍没留住荀彧与郭嘉是他的失误,但他没有留住许攸,让他自己最终被曹击败而身死,可以说是袁绍最大的失败了。

许攸这个虽然恃才傲物,为贪财,常常出狂言,但却是是有真才实学之。他本与袁绍和曹都是好友,后来出仕袁绍,却因为贪财被袁绍部下的官员处罚。许攸一怒之下,当即背弃袁绍,投奔了曹

得知许攸过来,鞋都没穿旧跑出来相迎,可见当时曹心中是有多么高兴。而许攸也没有让曹失望,作为一个接触过袁绍势力核心事件的谋士,许攸不仅将乌巢存放着大量粮的事告诉了曹,更是为曹制定好了作战方针,出奇兵袭击乌巢,让袁绍粮告竭。

最终,曹在官渡之战一度要战败的况下强势逆袭,最终以少胜多,击败袁绍。而袁绍也因为战争的失利而一病不起,最终身死。

袁绍不识手下才,更因为自己的格而导致才流失。可以说,袁绍最终兵败身死,也只是他的咎由自取。

关于许攸投靠曹有三种说法,一是贪财得不到满足;二是许攸的建议不被袁绍同意;三是许攸家犯法。

其实这三种说法并不矛盾,尤其是是贪财得不到满足与家犯法还可能存在联系,毕竟犯法的动机可能就是为了求财。不过莫连山觉得,许攸贪财这一点其实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许攸有侠名。

原剧中已经记载得很清楚了,许攸贪财不被满足,还会有什么疑问呢?从常理上来说,如果袁绍不能满足许攸,为什么许攸一定要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脱离袁绍呢?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袁绍无论是兵力还是财力都要强于曹。可见家犯法才是许攸投靠曹的最直接的原因。

光是这些还不足以质疑许攸贪财的说法。主要还是许攸有侠名这一点。

都知道,许攸、曹、袁绍这三个曾经的关系比较亲密。按照当时的地位来看,应该是以袁绍为核心。为了在仕途上更加顺利,袁绍长期做养名的活动,结名士,结庐自居。

《英雄记》中记载:“绍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像曹、许攸这样,都是“有用”的,具有一定政治资源的

另外按《武帝纪》中的记载,许攸与王芬、周旌、陈逸、襄楷等合谋废立之事,足见许攸确实是有一定的能量。

到了这个层次,财物对于许攸来说应该属于一种较为低级的需求。

而且东汉末年的名士大都以淡泊名利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崔烈花钱买了三公之位,被评论有铜臭气;管宁因为华歆捡金子、看别车盖,就与之绝;许汜求田问舍,被刘备不留面地怼。可见在名声和财物之间,东汉末年的士明显更推崇前者。

另外许攸的名声不是治学研经的文化上的名声,也不是与宦官对抗的政治立场上的名声,而是侠名。

《英雄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袁绍)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其中的许子远就是许攸,除此之外还有张邈、何颙等

我们看这些包括许攸都是名士,并非轻侠之辈,为什么会得到一个侠名呢?这就要从侠的种类说起。

侠有聚众生势之侠,有舍生忘死之侠,有轻财重义之侠,有结豪强之侠。许攸只能是后两者。我们看与许攸并列的张邈,就是很明显的轻财之侠,被列“八厨(能以财救者)”。

即便许攸是结豪强的游侠,也是需要花费财力,养士养名。所以说有侠名的许攸,会是一个贪财重于生命之辈,这一点确实有些不解。

如何看待许攸的“贪而不治”?

这里的贪并非单纯的贪财,而是贪权、贪功、贪图在袁绍集团中的地位。按史料中的记载,许攸向袁绍献上袭取许都的计策,但是被袁绍拒绝,引起许攸的不满。

这个时候贪功的心理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许攸家犯法,可能是为贪财而犯法,也有可能是单纯地仗势欺坏法律,被审配收治。这个时候在袁绍集团中超然的地位也得不到满足。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