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笑傲江湖之碧海潮生 > 第三十八章 荀彧看谁都像内奸

第三十八章 荀彧看谁都像内奸

失败,在开始时就已经注定。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开弓没有回箭。既然开打,那就上下一心,可劲的招呼。可审配偏不,战争成了他打击异己的绝好机会。

官渡之战袁败曹胜,其中一个关键诱因就是许攸的反叛。战后许攸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炫耀:曹阿瞒,没有我,你进得了冀州城吗?

那许攸是怎么反叛的呢,正是被审配走的。

许攸与审配本来就有矛盾,同在袁绍手下当幕僚,在一锅里讨饭吃,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可审配却把民内部矛盾上升为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

正好许攸有亲戚犯法,落到审配手中。许攸前去求,审配不但不予理睬,反而要顺藤摸瓜、枝蔓缠绕,非要把许攸套进去。许攸一看,得,爷知道你审配的手段,惹不起,还躲不起嘛!

许攸拍拍,转投曹帐下。曹一听许攸来投,兴奋得鞋都没来得及穿,赶紧出门相迎。

这才有了曹夜袭袁绍屯粮基地乌巢之事。粮被烧,军心不稳。总是要吃饭的,没有饭吃,哪还有力气和心气去打仗。袁绍遂一败涂地。

撺掇开战、走许攸,是审配在官渡之战中犯下的两个致命错误。至于历来为史家指摘的审配拥立袁绍次子袁尚为主之事,没有太多可以批评的地方。

虽然有立子以长的传统,但袁尚毕竟是袁绍亲自指定的接班。立幼不立长是袁绍的错误,怨不得审配,他只是执行袁绍的遗命而已。在当时的况下,也只有拥立袁尚,才能最大限度的凝聚冀州心,与曹进行最后一战。

这就是审配,舍生取义,却又昏招迭出的审配。袁绍最应该感谢的是他,袁绍最应该痛恨的也是他。

说他是忠诚,但又做着内做的事!

的复杂,也是历史的复杂,更是现实的复杂。现实充满五光十色,不是非黑即白。在黑白之间的灰色空间,或许隐藏着最为隐蔽的秘密。

再看一个提到的,荀彧,他是忠诚吗?他忠于谁?为何又跟曹混?

说起谋士荀彧,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出身名门望族的他,身怀“王佐之才”,因世沐国恩,所以对东汉王朝忠心耿耿。荀彧早年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后来弃官回乡,后来投奔曹

在曹魏阵营中,曹是当之无愧的一把手,而荀彧则是二把手。虽然曹把荀彧列为五大谋士,但是荀彧不仅仅是谋士达而已,更是曹的知心朋友,是可以在一起谈论理想的同路

当曹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厚待时,荀彧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位能救汉室的挚友。在曹魏阵营,曹外出打仗的时候,基本都会把大后方给荀彧打理,荀彧每次都能为曹持得井井有条。

若是在前线遇到事无法决断,甚至还要派连夜返回以请教荀彧。荀彧在曹魏阵营,远远超过诸葛亮在蜀汉阵营中的地位。

荀彧虽然跟随着曹,但是荀彧一生都把自己视为汉臣。在曹进称魏王加九锡时候,荀彧便公然表示反对。

异姓不称王,做到丞相已经是位极臣,曹称王的举动让荀彧看到了曹的野心,所以自认为汉臣的荀彧内心十分矛盾。

既然荀彧一心向汉,为什么不和诸葛亮一样投奔到大汉皇叔刘备那里,反而是跟随曹呢?

首先,曹早期并未表现出野心,荀彧和曹一起共事并不是对立面。

早年曹在荀彧眼里至少是忠于汉朝的——曹早年参加讨伐黄巾起义,后来还和其它诸侯一起讨伐董卓,在汉献帝无家可归之际,曹又接受荀彧建议迎奉天子。

荀彧对曹说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曹也确实做到了。迎奉天子之时,曹把自己的座驾给皇帝,把以前皇帝御赐给曹家的物品也还给皇上,好吃好喝地供着。每次出兵或者下达命令前,至少都会在汉献帝这边走下程序。这一时期的曹,至少在行为上是忠于汉室,所以荀彧愿意辅佐曹

其次,刘备是真的“汉贼不两立”还是仅为一己私利?在刘备称汉中王前,刘备讨伐曹号是“汉贼不两立”,在这世之中算是一个不错的旗号。

然而在进称汉中王后,刘备昔的旗号没有再喊,脆还称帝登基,如果刘备对汉朝忠诚,为什么还要称帝,难道只有称帝才能出兵伐曹?

所以说,在荀彧看来,刘备对汉朝的忠诚度要打个问号,他和刘备自然也就不可能是一路上。

事实上,对于诸葛亮一直喊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号,荀彧也毫无感觉。

荀彧祖上开始就在汉朝为官,自己也通过察举孝廉朝为官,世受皇恩,而诸葛亮身居庐之中,没有拿过汉朝俸禄,作为平民百姓,他为何要兴复汉室?所以在荀彧看来,诸葛亮对大汉的忠诚度肯定有水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只是政治号,以便为刘备集团谋取私利罢了。

所以说,整个刘备集团是否对大汉忠心,这是值得怀疑的,荀彧这么聪明不会看不出来。另外,曹的实力强于孙刘二,强者吞并弱者一直都是真理。

也就是说,曹在兴复汉室方面的希望更大,荀彧所以才寄希望于曹,期待他统一天下兴复汉室后,把权力还给大汉天子。

然而,对权力的欲望始终占据着曹内心。在曹称魏王时候,荀彧看到了曹的野心,而曹的野心又让荀彧看到了他所不愿意面对的未来。于是在曹送给荀彧空食盒后,荀彧以为曹要杀自己,为避免受辱,荀彧愤然自杀。

在聪明的荀彧看来,谁心里都有黑暗,谁也不是真正的“忠臣”,他看谁都是“内”!

可惜荀彧不是“主公”,他有平衡各方势力的能力,却没有如此做的决心。

三国里,真正把“内”做到极致,做到最高成就的,只有司马懿!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