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贞观俗人 > 第1444章 目之所及

第1444章 目之所及

对秦琅来说,眼下洛阳朝堂上,天后还政天子,但天子还太年轻,根本把握不住朝堂,所以起码三五年内,中枢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何况,天后还政时,中枢刚刚进行了一宰执的调整。

现在二秦辞去,也只需要再微调而已,不可能有大的变动了。

所以不论是来恒做中书令还是裴行俭做中书令,其实都对秦琅对秦家甚至对整个秦党影响不大。

毕竟两都是秦琼义子,都是秦琅的义兄,但另一方面,两其实又都是秦琅的门生,他们是秦琅政治上坚定的支持者。

对秦琅来说,皇帝亲不亲政没什么变化,朝廷大政不变,那么其它的也不会变。

不是那种天大的剧变,那就影响不到秦家,威胁不到吕宋。

不管秦家做不做宰执,以如今秦家的势力,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毕竟秦家已经不是靠一两个宰相位置的了,秦家的势力遍及朝野,尤其是吕宋这个基业在手,便立于不败之地,除非秦琅造反,否则以秦家几次为皇唐定策拥立的特殊功勋,秦家的地位谁能威胁?

······

洛阳。

秦琅的信通过水陆加急,递宫中。

天后与皇帝母子一起读完的信,秦琅在信中说的更多是家,对于朝堂政事,尤其是两府宰执首长的选,没有半点涉之意。

“召翰林学士制吧。”天后接到父亲这封信后,才终于下定决心拜两府长官。

“来恒与裴行俭,皇帝觉得谁为中书令更合适?”

“天后觉得谁更胜任一筹?”

“陛下是天子,中书令是首相,是辅佐天子治政的首辅大臣,理所当然要由天子来钦点。”

李烨想了想,“左仆来恒如何?”

来恒是上元朝首辅来济的弟弟,也是非常有能力的宰相,若不是因为来济之前在政事堂,为恒也早就是宰相了。

“圣若用来恒为中书令,那么不如用裴行俭为枢密使。”

“可裴行俭是侍中,更是文臣。”

天后告诉儿子,“枢密院虽执掌军政,但在朝廷设枢密院之前,兵部尚书也多为文臣,况且,裴行俭虽为文臣宰相,但是将门之后,他早年也在西域漠北边镇历练过,既筹过饷也押过粮,还曾监军经略、宣慰抚军,并曾出使敌营,也主持过会盟和议,胆识、能力都不缺,更通兵法懂军事。”

当然,最重要的是,太后早就提醒过皇帝,要想把权力顺利收回,稳固皇权,那么刚亲政的皇帝就要停止对外扩张,要开始偃武修文,提高文官集团的地位,开始慢慢的削武军功集团。

用裴行俭做枢密使,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那谁接任侍中,谁接任左仆?”皇帝问。

太后却没接这茬,“中书侍郎李敬玄、翰林院大学士刘仁轨,都与裴行俭有差不多的履历,都懂军事也有军中经验,可并为枢密副使。”

皇帝惊讶无比。

枢密院一下子增加三个文臣枢使?

“陛下当借此机会,让政事堂宰相恢复军事决策之权,一般军政事务,由枢密院负责,但重要军政事务,枢密院宜与政事堂同议进呈。”

太后的这个提醒,依然还是要偃武修文,打压军功集团,提升文官集团,过去文武分治,现在太后则要开始恢复政事堂宰相的军事决策权。

重要军政事务,原来是枢密院负责,现在要改成两府共议,一同决策,然后由枢密院具体执行。

以后,军国大事,须得东西二府合议。

重新恢复政事堂宰相对朝廷军国大事的决策权。

再通过任用知兵事有军中经历的文臣做枢密使,副枢密使则文武间用,进一步的加快改革。

“两府宰执能同意吗?”

“太师会支持吗?”

年轻的皇帝有些慌,感觉这步子有些大。

天后很沉稳,“政事堂的宰相肯定很乐于这种新变化,肯定很愿意重新拿回军事决策权,哪怕得跟枢密院共议。”

“他们也会乐意打武臣专任枢密院正副使单独执掌军国大事的局面的。”

天后这一手,就是让朝中军功集团里的文官和武官内部的分裂,虽然来恒裴行俭李敬玄等等宰相,也都是秦琅提携上来的,但是在天后的这一手出来后,肯定也乐意支持。

毕竟他们都是文官。

至于说枢密院的帅臣同不同意,朝中大将们同不同意,天后觉得问题不大,有宰相们的支持,这事会有些争议,但只要皇帝态度坚定,尤其是利用好政事堂宰相,甚至是朝中文官们的态度,这事还是能通过的。

“以戴至德为侍中、郝处俊为左仆、马载为右仆

以刘应道为中书侍郎,张大安为黄门侍郎,高旋为吏部尚书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许圉师为翰林院大学士。

岑长倩授中书侍郎、魏玄同授黄门侍郎。”

天后报出了一册名字,这些几乎都是名门之后,比如戴至德是贞观宰相道国公戴胄的嗣子。

马载也是贞观名相马周的儿子。

刘应道是隐太子建成儿闻喜县主的丈夫,也是前宰相刘祥道的弟弟。

张大安是贞观名将张公谨的第三子,高旋是贞观名相高士廉的长孙,岑长倩是岑文本的侄子,魏玄同是魏征的本家侄子。

许圉师是武德朝大臣许绍的儿子,许绍还是高祖的同学,赫处俊是许圉师的外甥。

李敬玄是马周的义子,也是秦琅的学生。

中枢这般调整,能带来最小的反对声。

翰林学士院的学士尽皆被召,锁院,大除拜。

内,整个两府的宰执全都调整了一遍,虽然多数宰执还在,但位置略做调整。

两秦辞归后留下的空缺终于填上。

来恒拜中书令倒也不出意外,多数都猜测不是来恒便是裴行俭为新中书令,可裴行俭拜枢密使就大出意外了。

何况李敬玄和刘仁轨这一个政事堂宰相和一个翰林院的内相,都跑去枢密院做副使了,就更出意料了。

高侃依然为枢密副使,李奉诫、李思文、吴师盛、席君买四帅也依然还是枢密院同签署枢密院事。但多了裴行俭为枢密使、李敬玄和刘仁轨两位副使虽排名在名将高侃之后,但却是排名在另四帅之前的。

枢密院八位执政,三文五武,皆加参加政事衔。

政事堂那边,宰相也重新有了军事决策权,军国大事,两府共议决策。

七位政事堂宰相,八位枢密院执政,加上内相许圉师、计相长孙延,以及御史大夫崔修业,这就是新一届的大唐中枢大臣们了。

皇帝亲政不过三个月,结果中枢却已经两次大拜除。

不过这一次的大拜除,无疑透露的信息更多,除了依然是秦党执政外,二圣要崇文抑武的态度似乎很明显。

白麻宣相。

大除拜。

京都洛阳沸腾,没来由的觉得有些让兴奋。

吕宋。

旧金山。

秦俊来拜见太平公主,也来看望母亲萧氏,一起坐着聊天。

玉箫也已经老了,六十多岁,满青丝变华发,不过气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