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贞观俗人 > 第221章 乡贤

第221章 乡贤

傍晚,随着钟声响起一天的活结束。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岸上,饭菜早就已经香热乎的在等着大家了。

净手脚的众排着队。

晚餐有炖鱼,有山药炒河蚌,还有王八汤,有炒青菜。

没有了鸭萝卜,但份量依然充足,蒸饼、炒面管够。或许是中午许多吃太饱,晚上这顿大家倒是饭量减少了许多,蒸的饼甚至还有剩。

老王在那跟个发脾气,是中午吃了十二个蒸饼的竹竿,他晚上只吃了六个,但暗暗的藏了六个在身上,老王早就盯着他,所以看的清清楚楚,这会让他拿出来,弄的很不好看。

“老王?咋回事?”

“我都说了几遍了,这里随便大家吃,三郎仁义大方,管饱,但不能再偷偷的拿回家去,这是不行的。可这就是不听,偷藏了六个。”

秦琅笑着对竹竿点

竹竿有些羞愧。

“我····我想带点回去给我老娘吃,她年纪大又有病在身,卧床不起,我来这里做工,老娘在家饭都吃不上······”

秦琅拍拍竹竿,“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在哪个庄上,家里除了老娘还有什么?老娘得的什么病?”

秦琅仔细询问,竹竿认真回答,他家就老娘跟他相依为命,家里实在太穷,所以这里招工,便赶来做事,老娘也只能独自在家。

“有孝心的汉子,不愧是咱们三秦男儿,做的好。”秦琅不仅让老王把那六个蒸饼还给竹竿,还又让去抓了两只两只鸭过来,又从厨房装了些萝卜白菜,最后抓了点鱼鳖。“我大唐以孝治国,你这般孝顺,值得尊重。”

竹竿推辞,不敢受。

“你先带这些回去,给你老娘做顿好吃的,我明天亲自去你庄上瞧你老娘去,带上大夫去瞧,若是你娘愿意,我把他暂接到我庄子上去医治看护,你呢也可以放心在这里做工。”

这番话,引的旁边的都惊叹不已。

毕竟竹竿跟秦琅又没什么关系,只是今天过来做了天工而已,秦琅也付过报酬了,但现在秦琅不仅不怪竹竿不守规矩偷拿蒸饼,还如何待他,真是让惊叹。

“诸位,若是家里有困难的,尽可以告诉我,我秦三郎做为乡里乡亲,也一定会想办法尽量帮忙。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远亲不如近邻,也还有句话,叫做扶危济贫,咱们谁都会有困难的时候,大家守望相助!”

竹竿激动的跪下磕感谢。

秦琅赶紧扶起来。

“咱们可不兴这个,快起来。”

“时间也不早了,要回家住的,也赶紧动身,大家结伴而行。”

秦琅让给他们先发粮,因为天晚,所以也不先不管今天赚了多少工分,这顿粮能折多少,先统一每预支一升粗粮,回再算。

领到粮的乡民们十分高兴,对秦琅感谢连连。

一个乡民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揭开却是些骨鸭骨鱼骨·····

“老丈这是?”秦琅不解。

不好意思的道,“先前吃剩下的骨,偷偷拿了,想带回家去,实在不应当,现在还回来。”

“?”秦琅一脸问号。

这吃剩下的骨有什么用?

结果这老一带,好些都从身上掏出了骨,全是吃剩下的,真是骨,啃的一点没有,吸吮的净。

还是那老丈解释,秦琅才明白过来,原来虽然都是些吃剩下的骨了,可他们却还是不舍得扔掉,是要拿回去再炖汤。

炖汤?

秦琅惊到。

“放锅里小火慢炖,骨里的骨髓、味道都能炖出来,放点野菜,可是十分美味呢。”老丈说道。

在秦琅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在他们眼里很正常。

而一边老王过来解释了几句,原来不仅是乡民们会这样,就是地主家也常这样,当然地主家不会自己啃剩骨,据说在农忙的时候,地主有时会请收麦子等,一般这种时候,都会加个餐,然后吃剩下的骨会回收,然后再煮汤喝。

什么猪骨羊骨鱼骨······通通都可以回收再利用。

秦琅觉得很震惊。

然后他突然想到了一道菜,好像叫什么婆鱼羹来着,据说最早的时候,有个老太婆很早死了丈夫,一拉扯年幼的孩子,孤苦无依,她在饭馆帮工,每天晚上把客吃剩下的鱼骨捡回家挑出鱼骨髓给儿子炖汤喝,后来那孩子长大后努力读书,一朝考中状元·····

总之好像是这么一个故事,当时他读的时候是不相信的,可今天想不到居然真有这种事发生。

细细思量也对,平时连饭都吃不饱的百姓,菜都吃不上,油荤更别说了,骨再炖,似乎也不奇怪了。

这只能说是物质贫乏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什么陋习陈规。

他能说什么?

秦琅良久,也只能心沉重的让大家把这些带回去,并说以后若愿意,都可以把骨带走。

“这样,以后每每餐定量六个蒸饼,两勺菜一碗汤,大家若是吃不饱,可以再添。若是吃不完,可以把你那份剩下的带回家。”

“三郎,一餐六个饼太多了,而且老少男食量也不一样······”

“老王,不要说了,以后就按我说的办吧。”秦琅打断了老王,他是故意这样定的,就是知道会有不少想带些饭菜回家,毕竟会有不少孩子太年幼或父母太老等不能过来。

“你们若是有孩子放在家中不便,又比如妻子有孕在身,父母体弱等,也可以带来工地这里,也不需要他们做什么,就在这里烧个火什么的也好,我别的帮不了,但管两顿饭还是行的。”

“三郎!”老王有些急。

但秦琅还是坚决了自己的想法,这不是什么圣之心,只能说他有这个能力,对身边的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符合这个时代乡贤士绅的行为规范,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做这些不会增加多少开支,但能收获的却是乡民们的赞赏拥护。

名声,其实也挺重要。

秦家的庄子在这里,以后与大家做乡邻,需要麻烦乡邻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经营一个好的名声很有帮助。

·······

这天之后,秦琅的善名果然远扬,称赞秦琅乐善好施,仁义豪爽。秦家的工地又新增了许多,也有不少来庄上寻求帮助,有来借粮的,有看病的,甚至有来请求主持公道,裁决纠纷的。

隐约的,秦琅天王之名倒是越发坐实,之前大家为秦家父子立生祠,还主要是认为他们除蝗有功,除蝗有灵,而现在则是认为秦琅大善

工地上现在两三千做事,进展很迅速,三原县下有这么多聚集做事,刘审礼十分重视,倒不是担心秦琅要聚民生,主要担心多了出子,于是安排了胥吏带了些衙役过来帮忙维持秩序,其实来了后,倒成了蹭吃的,毕竟这里井然有序。

转眼间就快要过年了,在几千的努力下,秦家的这个工程也初步完工,一切按照秦琅的规划来的,原来的千亩低洼荒地,已经大变样。

低洼处挖成为塘,等开春后雨水一降就能蓄水放鱼苗了,而在这其中又有一块块填起的圩田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