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新顺1730 > 第四十三章 二百九十三年后的守望

第四十三章 二百九十三年后的守望

送走了信使,一行即将踏上最难的一段路。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不再有驿站、不再有城堡,就像是一千七百年前的同族先辈第一次踏足西域。

望不到的白色的、结了冰的大河;吃不尽的换不了味的咸菜煮鱼;风处一的雪;河面上挤压裂后可以折断马蹄的冰缝。

这一切似乎都没有尽,就像是这里的春天永远不能到来。

无尽的路,带走了所有能聊的话题;无边的雪,埋葬了所有博望西域的豪

有时候,队伍里会忽然有说一句。

“今儿冬至了,该吃饺子了。”

只有这样的话题,才能惹出来一丁点的热度,融化无尽的沉默。

“吃的什么饺子呀?冬至该吃姜饭才是。”

“我们既不吃姜饭,也不吃饺子,我们喝羊汤。”

“都不得行。醪糟汤圆嘛。”

一群围坐在火堆旁,看着铁锅里已经吃的想吐的江鱼煮咸菜,咽着水回忆着去岁的冬至、前岁的冬至,乃至很久很久前的冬至。

黑漆漆的夜笼罩当空,这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这里纬度虽高,却还没有极夜,但太阳早早地落到了山下,要到明天很晚很晚才能出来。

士兵们望着漫天的星辰,有唱起了小调,指点着北斗星的位置说从没有见过这么高的北斗,这地方可真是邪

兵政府职方司的,望着北极星的位置,测算着这里的纬度。用着粗大的望远镜,观察木星的卫星以确定时间差,翻查传教士编写的《天文确时志》,用当年跟随传教士测绘地图所学到的办法,计算这里的经度。

从查到的表里可以知道,这里已经很靠东了,甚至比传教士地图里本的“陆奥国”还要靠东。传教士说,陆奥国的国主曾在明朝时候造过盖伦船,横渡太平洋,他们总不相信,觉得这太不可思议。

算了算经度,这些惊奇地发现,自己走出去的距离,已经足够从京城走到松江又走回去了。

若是算上绕圈子的路,还要更远。

离开罗刹的城堡后,他们没有立刻向东沿着黑龙江去找永宁寺,而是顺着来时候的脚印一路南下。

绕了一个大圈子后,这才折向东北。

此时已经过了乌苏里江,又折回了黑龙江。

之前还能遇到一些赫哲族的部落。明末时候,这些并没有被全部抓走当八旗,习惯也和后金不同,他们并不剃发,但也不束发。

这些部落有的打渔为生,有的狩猎。出行的工具也渐渐从马匹,变为了狗拉雪橇、驼鹿等。

用一些火药、刀具、茶叶之类,和这些部落换了一些驼鹿和狗。

队伍里如今不止有马匹,还有驼鹿和狗。

曾经光鲜的衣衫,如今早已残,很多披着沿途狩猎的鹿皮,胡子好多天都没有刮,脸被雪反的紫外线照的乌黑,看上去就像是一群在这里游猎的部落。

这里距离黑龙江,估计还有个六七百里。

听当地的赫哲说,江北岸的河流,可以直接通往一座大湖,那里又有几道水系,流向更北的地方,罗刹在那边也有一个城堡。

营帐内,刘钰在和骄劳布图告别。

“今天开始,咱们就要分开了。鹿、狗都给你,我们继续用马。留下五十在这里扎个寨子留守。明年夏天咱们在这里汇合。记住,无论如何,六月之前必须返回来。”

骄劳布图等已经换上了皮子,戴上了各种部落时代的饰、狍皮。跟着他们一起行动的一些职方司的,也是同样的打扮。

刘钰要带着一百五十多,前往永宁寺。拓印碑文、测绘江地图、联络当地部落、再盖一座小庙。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尽可能多的绘制出来海岸线的地图,这都是将来谈判的资本。

剩下的分成两部,都伪装成使犬的狩猎部落,由骄劳布图带着。

一部折向西北,打听那些部落说的山谷路,折回到黑龙江中游,查看一些道路河流;另一部则沿着黑龙江北岸的支流北上,查探上游的罗刹城堡,沿途可通行的道路和河流走向。

这是职司所在,就算想要点出格的事,也得先把这些分内的事做完。

刘钰有自己的计划,所以再度嘱咐道:“老舒,记住,六月之前一定要返回来。这一路上,你们这一路是最苦的。我沿着江走,最起码还有鱼吃,能省出粮食喂马。你们这一路又要喂狗,又要吃,全靠狩猎了。辛苦了。”

骄劳布图并不在意刘钰所说的辛苦,在意的却是刘钰说的六月之前必须返回的话,越发觉得有问题。

来的时候,看似走的艰难。

实际上回去才是最难的,一旦冰融雪化,满地沼泽,蚊虫铺面,六月份返回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至少那时候不能走冰面了,马匹能活着回去几匹都是问题。

想了想,终于忍不住问道:“大,六月有事?”

“对,有大事。”

骄劳布图点点,悄声问道:“是朝廷的大事?还是大的大事?”

刘钰指了指他,又指了指自己,给了一句让骄劳布图顿时明了的话。

“你和我的大事。”

“嗯。明白了。”

再多的话也不必说了,该讲的事也都讲完了,拉过一条毛绒绒的熊皮盖在了身上,刘钰叹了气,心想这永宁寺还有多远?

…………

距离黑龙江约莫二百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崖。

山崖上,有两块碑。

很久前碑的旁边还有一座庙,只是这座庙里没有一个和尚。

风雨能够磨灭很多印记。

三百年的风雨,磨掉了碑字的棱角,河处的沙洲平了又淹没、淹没了又平,却磨灭不掉一些相传的故事。

石碑所在的山崖下,走过一群穿着兽皮、提着石矛、偶尔一两个拿着火枪的

就像是这百年间他们的祖辈一样。

走到了石碑的悬崖下,虔诚地摸出一把籽、一把收集到的野麦,跪伏在江面上,将这些籽作为贡品,撒到了石碑下。

他们不会说汉语,但族里的长老却念叨着两个汉词。

“大明。”

“天子。”

这是他们唯二会说的两个词。

族里有这样的传说,很久很久之前,有个叫天子的,从遥远的大明渡海而来。

故事里,他们乘坐的船有一棵松树那么高、他们手中的刀有月亮那么亮。

传说只要每年给这个叫天子的一些海象牙、几只白兔子、两条黑貂皮,就可以换回夏里穿起来像是没穿一样的布匹、就可以得到可以煮熟食物的器皿,以及换来那个叫大明的部落对他们的保护。

这个故事流传了有多久,已经没有记得了。

哪怕是族里最老的长者,也只是知道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说的,他们的爷爷也是这样说的。

每当有不信的时候,部落里的就会渡过结冰的大海,带着那些不信的去看看山崖上的那两座石碑。

故事总是故事,三百年前的故事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