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新顺1730 > 第七十九章 以朝鲜为跳板

第七十九章 以朝鲜为跳板

钰提及东线开埠提到了朝鲜,李淦若有所思,问道:“都司与朝鲜何?”

“臣以为,请陛下开山东一港,与朝鲜通贸易;开绥芬河之海参崴,为一港,亦可对朝鲜贸易。恰逢朝鲜有变,国朝理应加紧对朝鲜的控制。一则国朝缺铜,朝鲜多铜,可以缓解;二则开放贸易,才能朝鲜,施加影响,多加控制。”

“再者,自本国关白作后,本锁国,至今难通。焉知其不是休养生息?焉知其国没有另一个丰臣秀吉?一旦本国作,必先征朝鲜而窥中原。开港与朝鲜贸易,迫朝鲜允许国朝商停靠其港,则可如西线事,知朝鲜根底,又可防备本国。”

“至于都司事,在黑龙江或奇里江开埠,对罗刹贸易,陆路难行,非走水路不可。山东船运货到朝鲜,商队横穿朝鲜,乘船往海参崴,跳牡丹江而松花江,夏水路、冬雪橇走冰面,则可与西埠一争。”

“商一通,沿途客栈、车店、酒肆、食铺便多。这些一多,沿途就会聚集成镇,周边也会逐渐有耕种,也渐多。”

“一旦山东、河南有灾;黄河有患,又可以征调商船,将灾民直接运往都司抑或辽东。况且,朝鲜国这些年不断有北逃,边境地区汉音渐少而朝鲜话渐多,不可不察,尤其海参崴等地,多有朝鲜逃亡者,若不经营,后必患。”

“另外边军苦寒,可募集其金银,商会……”

前面听得李淦连连点,可听到最后“边军商会”一事,李淦立刻否决道:“不可!府兵从商,久必堕!不以耕战立身,后去哪找这样的府兵轻骑?”

“陛下,纵观隋唐,岂有百年善战之府兵?府兵能打八十年,已然惊。如今复都司地,陛下难道真要把松花江沿岸府兵北调?让他们放弃耕种了几十年的土地,去苦寒之地耕战立身?纵然不反,怨气必盛,又如何肯战?为国戍边八十年,最后落得继续北进、放弃老婆孩子热炕,去更苦寒之地开垦,那以后还凭什么要出力打仗呢?”

这个问题李淦也考虑过,但是打下来的疆土,总得有去守。

府兵一旦有钱了,按皇帝的想法,就会堕落,就不能打了。

只有靠耕战为生,才能保持勇武。

可刘钰说的问题也确实存在,那些在北疆垦耕了几十年,小子过得也算红火,朝廷打仗也按时“血税”。

这时候让他们再度北迁,着实容易出事。

刘钰又道:“陛下,都司事,不在兵戎,而在粮食、。国朝在松花江置折冲府,一则戍边、二则提供府兵兵员、三则就是不收税赋积攒粮食,一旦开战直接花钱在这里买。”

“粮食问题只要解决,若东北能成为山东、河南那样的产粮地,滋生,边疆就不会有问题。说来说去,还是少。”

“陛下担忧府兵兵员,可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征召壮穷苦之辈,在黑龙江两岸再置折冲府,继续养府兵。”

“而松花江的旧府兵,待打完准噶尔,则可废折冲府而置州县了。如果叫他们参与贸易,后打完仗,正好又有赏赐又有钱,也就不想当府兵了,而是想转型当地主了。”

“任其有钱,废弃他们的府兵特权,转为州县民籍。允许其出钱招募去垦殖,为自己,那自然是劲满满。朝廷也不用出钱,他们就会把适合耕种的土地都开垦出来的,只要免其五年赋税,他们肯定是能垦多少垦多少。缺手,自然会有去关内雇佣……如此几十年后,松花江沿岸亦可为粮仓,北疆若有战事,直接在松花江买粮即可。”

“朝廷移灾民,要花府库银。而且移民官员又不是为自己,或者克扣、或者不顾死活。允许招纳移民为佃户长工,朝廷不用花府库银,而且每个到了那边其实都能卖钱……卖钱,虽不好听,却是实。东北不比关内,地广稀,上几年,哪怕逃亡,也能垦出一片赖以求生的土地。一多,又都是关内移民,那与中原何异?必然是最为稳固之地。”

一多、粮食一多,将来朝廷再移民的成本也就低了。有现成的村落,又能买到粮食,那移民的效率就远非现在往蛮荒地可比。”

“况且东北地广稀,也不用担心兼并。任其兼并,正可以效仿西洋诸国主户出钱买牛马、长工短工赚工薪、大片土地兴水利、引耧车重犁等器具的方式。百年之后,必为粮仓。既为粮仓,又多,则罗刹之患可无忧。待时机一到,提两万兵即可北上再攻罗刹,以贝加尔湖为罗刹界,包夹蒙古,更加稳固。”

“废松花江折冲府而置州县,又非一朝一夕。五年或十年后,松花江府兵转为民籍置州县,黑龙江沿岸的折冲府也都建立起来,战斗力也是最强的时候,不存在青黄不接。”

“贸易通朝鲜,又可以以朝鲜为跳板……让河南、山东的灾民不必走艰难陆路,而是沿着海路直接北上都司地。在绥芬河海参崴处聚集,慢慢北进,充实后绥芬河沿岸、黑龙江沿岸耕种多,粮食充足,亦可在海参崴、直接买粮,方便安置移民。”

嘴里说着都司的事,心里却想,朝鲜作为跳板,可跳的地方多了去了,可不只是东北。

以朝鲜为跳板,可以跳去本的。

只要开了子,只要在莱登、海参崴开埠,到时候去本走私,谁还管得到?朝廷只要开个子,敢于闯的商就敢把这个子撕成天窗乃至大门。

对俄贸易,西边开埠,皇室参与吃。东边开埠,距离遥远,也就能喝汤。但对俄喝汤,对朝鲜乃至对本,可就能吃了。如今铜这么贵,朝廷又缺铜乃至于下令不准用铜器皿,对朝贸易。对走私,如何赚不到钱?

西边的,刘钰丝毫没兴趣吃,总不能去和皇帝抢食。东边的,则可以猛吃两,只要提前得到内幕消息,就可以先一步。

南边对贸易,只能走台湾、钓鱼岛、琉球、长崎到种子岛,一点点地靠针路歌跳岛。

北边若是也能参与,虽现在的航海术不能直航本,但是贴着朝鲜海岸线到对马,还是没问题的。

如今机会难得,要是朝廷不趁这个机会,让朝鲜的宗藩地位更近一步开埠贸易,后恐怕也只能等到百年后西洋强制开埠了。

但这种事刘钰也不好放在明面上说,想着皇帝现在最关心的东北问题,其实还是移民实边的问题,便借此事试着说服一下李淦。

“陛下若能允许东边开埠,组建商会,另借朝鲜为跳板。则臣可出面办理此事,确保第一年移民一千,后每年增加,待十年后每年往都司地移民一万。若少于此数,臣甘愿受罚。”

“朝廷,不用出一分钱。每年移民一万,加之滋生,不足百年,都司就可有百万,皆为山东、河南之汉民,一如中原,绝无异心。”

“此间朝廷一分钱不用出,数十年后又能多出百万、千万亩土地,每年课税又可多出百万两;边疆稳固。”

最后的理由终于让李淦有些心动,质问道:“每年一万?你可当真?”

李淦的思维方式是官面的思维方式,朝廷出钱官方移民,一万花个几十万那是少的。

刘钰却明白山东河南的压力有多大,只要皇帝默许对朝、对、对俄贸易,集结本,从中作,以移民数代替垄断特权税,莫说一年一万,十年之后一年两万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