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劲一听袁长河是大嫂娘家的街坊,更有兴致了:“那大嫂一定知道他有个儿吧?他那
儿很厉害的。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怎么个厉害法?”连巧珍心下不悦。一个船工的儿,她能有多厉害?如果不是上一世运气好,有一系列的机缘巧合,袁冬初哪有那样的风光?
再说,康家享用着她带给他们的财富,却当着她的面夸别家
子厉害,有点不合适吧?
连巧珍的不悦没表现出来,康劲也就没察觉,继续说道:“这段时间,袁家姑娘带着两个同龄的孩子,辗转在各个码
卖野菜。主顾都是大型客船上的富贵之家,
们都猜测,她们不但能把野菜卖了钱,还能得着不菲的赏银。”
“卖……卖野菜?”连巧珍脸色变了。袁冬初没有了做点心生意的机会,居然会打野菜的主意。
那只是野菜!难道袁冬初真能用野菜换来银子?!。
康劲却是错会了意,“大嫂也没想到野菜能卖钱吧?知道这事儿的也都诧异着呢。袁家
儿能把野菜卖进富贵之家,一定有特别的说法。若那说法能说道有钱
心坎上,那还不得打赏啊?有钱
的打赏,一定少不了。”
连巧珍当然知道有赏钱,她就曾拿过富豪家的赏钱。只不过,袁冬初分给她的不多,只是很少一部分罢了。
康母被他们的话题吸引了注意力,也说道:“我前听街坊张大婶子提起过,码
上讨生活的也大都知道这事儿。听说有
也动过卖野菜的念
,挖了野菜,往各种船上送,但想尽办法也送不出去。可见袁家那
儿是个有本事的。”
“是啊。”连巧珍不咸不淡的应了一声,心里更不痛快。
又是这样的语气!康家怎么就这么不知足呢?袁家
儿有没有本事还不知道,但
家有本事,会把赚钱的本事教给你康家吗?
随便就能挖到的野,袁冬初只是投机取巧,把
家银子骗到她手里而已。
这样的,婆婆和小叔居然当着她的面称赞,真是怎么听怎么不舒服!
若不是她,康家哪有本事开点心铺子?哪有机会过上现在的富裕子?
她教康家那么多点心做法,那是真正的本事!不是袁冬初挖野、取巧骗钱能比的!
连巧珍越想越是憋屈。
她嫁来康家两个多月了,她万万没想到,康家的子会这么难过。
上一世,她和秦向儒成亲之后,秦睿便做主,买了个小院子给他们做住处,院子里有一大一小两间房。另外,又给了个掌大的临街铺面,就把他们从秦家分了出来。
当时,这件事让她介怀了很多年。
每每提起,秦向儒都要被她从数落到脚。凭什么秦家一大家子
都住在老宅子里,却独独把他们分出来?
但她是个要强的,在外
面前,她从没表示过这种不满。而是独立撑起一家
的
子,她要让
们看到,她连巧珍
持的家,一点儿不比秦家老宅子差。
可以说,在上一世,从出嫁的那天起,她就是当家。
从她出嫁到老去离开那一世,五十多年里,只要走进自家那一亩三分地,那就是她的天下。
家里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都得看她脸色行事。
这一趟重生回来,让她分外不习惯。
在娘家那一年多到好说,那是自家爹娘,无论谁说话做事过分些都没什么。
而且,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她是出了名的能
,家里家外的活儿她都做的妥妥当当。真遇她不顺心不高兴,父母多多少少也要迁就她一些。
可是在康家,康家有一大家子,都是她不熟悉的。
康豪是家中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又是公婆俱在,每一个她都得支应着,哪个
的脸色她都得看。
这子,怎么过怎么憋屈。
她和康豪定亲之后,偷偷把一些点心方子说给康豪听,劝他早早把点心铺子做起了。
这么着急,一个原因,要趁袁冬初还没遇到那档子事儿,还没遇到点醒她做点心的机会,就彻底断了她的财路。
另一个原因,就是在她出嫁前,就让夫家承她的,她能以高
一等的身份嫁进康家,在康家有超乎寻常的地位,继续过上一世那种呼风唤雨的
子,即使这种呼风唤雨只是在家里。
但实际况令她大失所望。
起码在康家这一块,完全没有她希望的境遇。康家根本就没把她当贵看待,她依然只是康家的媳
。
她是给康家带来财富的,她应该像个少
一样被捧着啊。
可是呢,她进门之前,小姑子已经像个小姐一样了。整坐在窗前绣花、做
红。身上穿的,里里外外都是细布衣裳,半个补丁都没有。
康父打更大半辈子,如今穿着袍子,每像个掌柜一样进出,经营着点心铺子,风光的不行。
可是他们是怎么对待她的?铺子是公爹和小叔子经营着,赚来的钱由婆母管着,好像没她什么事儿似的。
她只能在家里,做一个寻常媳需要做的所有家务事。
点心做法是她说给康豪听的。她没过门就不说了,既然已经嫁进康家,点心生意怎么也该她过问一下吧?
没有,完全没有!
康家就是这么心安理得的享用着她带来的财富!
更可气的是,康劲的亲事有眉目了,对方是县衙一个书吏的儿。
亲事刚一有着落,康豪父母那真是心花怒放,尤其听到街坊和亲戚奉承他家门第高了时,一家乐呵的嘴都合不上。
难道娶了她连巧珍,康家门第就低吗?
给康家带来财富、让康家焕然一新的是她连巧珍。
而那个书吏的儿,她是来康家享受财富的,花他家银子的,他们懂不懂?
现在好了,康劲和婆母说的这些,更让她闹心了。
原来袁冬初那边,她居然也白算计了!
作为从到尾的亲身参与者,连巧珍清楚记得,袁冬初的第一笔钱,就是用蛋松饼赚来的。
上一世也是现在这样,连家比袁家的家境好。
因为家境的关系,虽然她和袁冬初年龄相当,却不是很亲近的密友。
不过,遇到时,一起聊聊天还是可以的。
在她记忆里很清楚的那一天,袁冬初把她家积攒的蛋拿去集市上卖,一直到晌午时分,
蛋也没卖完,篮子里还剩了七八个。
连巧珍给集市上一家饼店送油,回家路上正巧遇到袁冬初,两便结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