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万历新明 > 第二章经筵(上)

第二章经筵(上)

待礼服穿好,李太后叫来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并众位宫中大珰如众星捧月般送皇帝御文华殿正殿。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及到了主殿,静鞭三响(静鞭是竹子做的小物件,发出鞭子声),赞礼官赞道:“圣上驾到!”

朱翊钧立即从殿后登玉陛,走上殿前,至龙椅前站定。这段台阶陪同等是不能走的,他们要绕过殿前自去排班。

朱翊钧往下一看,脑袋立即沁出汗来,场面太大了,只见:

成国公朱希忠、大学士张居正等带着满朝侍郎以上的高官一个不落的全在场,或老或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都相貌端正,没有一个丑。身上或蟒袍,或红袍,满眼朱紫。加上翰林、御史、锦衣卫堂官等一众等,再算上殿上力士,黑压压一大片,看着眼晕。

满殿肃然,不闻一声,朱翊钧俯视下去,这些除了张居正、吕调阳等之外,他不认识几个,但孤家寡之心态油然而生。

待他坐上镶金刻龙金灿灿的龙榻之上,赞礼官赞道:“拜!”群臣如风吹堰,齐齐跪了下去,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翊钧此前虽被后宫等服侍,且知自己所穿越的身份乃是帝王之尊,但现代绝难想象皇权至高无上到底是什么——缺乏感认识。

在此时此刻,见重臣匍匐,向自己这孩童叩拜之始,他明白了一件事:自己真的是这天下,乃至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那个

一种贯穿全身的快感如电流般激全身,这种感觉让他由衷地快乐,快乐之余又有一丝迷惘。随即内心处却有着一种恐惧感升腾起来,仿佛自己往下的一个轻微动作就要打碎什么东西的战栗感。这种感觉让他迷醉,困惑,不由得愣住了神。

见他木呆呆坐着,赞礼官不由庙里长——慌了神,忙轻咳一声,又抬瞅了皇帝一眼,使了个眼色。

朱翊钧这才回过神,忙朗声道:“平身!”

赞礼官一抬手,众臣齐呼:“谢万岁!”这一拜一谢,君臣分际显然,朱翊钧终于明白为了这龙椅,无数风流物为何前赴后继,这煌煌宫城之内为何充满了血雨腥风。

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朱翊钧回忆了一下礼部所教的经筵流程,轻咳一声,道:“朕听闻,非考古无以正今,必多闻乃能建事,朕以冲龄践大宝,恐德行不配享万民之所奉,皇考之所托。今按祖宗之法,崇儒重道,备薄筵,求教于诸卿,望诸卿有所教于朕,阐明理欲消长之端、政治得失之故、才忠邪之辩、统业兴替之由,以体朕惕励之诚!”

“臣等敬谢天恩,谨遵旨!”又如风吹堰,叩拜下去。

此番对答完毕,众臣退出殿外,经筵正式开始。

鸿胪寺赞礼官引知经筵、同知经筵、侍班、讲读、展书、执事、侍仪等官在丹陛,五拜三叩礼毕,依次殿,依品级东西序立。

侍仪给事中、御史各二员,殿门内左右侍立。执事抬起殿北提前放置好的桌案到御座南面正中,退下。

赞礼官赞:“进讲!”讲官两员分别为礼部左侍郎王希烈、太常寺卿侍读学士丁士美到讲桌前并肩站立。

展书官罗万化、王家屏到讲桌后东西站立。赞礼官赞:“拜!”四先鞠躬,皇帝躬身答礼。不容易,皇帝遇到老师才弯弯腰。

随后四跪下,仍五拜三叩,仍赐平身。

东展书官罗万化到御前,跪着将置于御案的书展开,却是《四书》中《大学》一卷,然后立起身,躬身退下。

西展书官王家屏到讲座前,躬身将讲桌上的书展开到同一页。

赞礼官又赞:“读书!”皇帝乃低看书,读书官开始读《大学》第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则近道矣。”连读十遍。

读书官读书时,众臣纷纷抬眼,用眼角偷窥皇帝表现。见皇帝低跟着默诵,嘴角都露出笑意,仿佛舒了气一般。

读书毕,讲官开讲。四书五经乃是这个时代的官员吃饭家伙事儿,每个字早就研熟透,各类注解全部烂熟于心,讲起来毫不费力。

王希烈乃嘉靖三十二年进士,三朝元老,在翰林院、国子监打滚多年,此时开讲真个是舌灿莲花,天花坠,却又能浅出,充分照顾到皇帝的接受能力。

讲了半刻,另一个讲读官丁士美又结合这段书讲历史典故,也是紧扣主题,用具体事例论证书中的微言大义。

朱翊钧端坐静听,目不斜视。他身体原来的主其实早已会背诵四书,但对其中的微言大义不甚了了,今以一个后世成年的思想再次接受古代的教育,对《大学》中的哲学思想与后世所学对照,理解自己对前世国学认识很肤浅。

第一段讲罢,王希烈躬身问:“皇上可明白了?”

朱翊钧肃容答:“朕知道了。”

于是赞礼官再喊读书,读书官又将《大学》第二段读了十遍,两位讲官又讲。

待第二段讲罢,朱翊钧话道:“此处朕有疑。”

两位讲官和众大臣尤其是侍班翰林们均是一振,这经筵礼仪繁琐,所讲内容却是他们都烂熟于心的,众见皇帝聪敏好学,开始时还因帝统得而激动了一会儿,后来基本上全体魂游天外去了。

忽然听得皇帝有疑问,全体像抹了神油似的立马神了——原来,这些侍班大臣并不是摆设,一旦主讲官所讲内容皇帝没听明白或不满意,侍班可以出列加以解说的,在这个场合表现一下,就有可能“简在帝心”。一个个目光炯炯,都等着皇帝提出问题。

“格物何解?”

殿内诸臣喜形于色,《大学》一章,难点却公认在“格物”,自董仲舒以降,郑玄、司马光、程颐、朱熹,正德朝的王阳明均为儒家宗师,对此解释却莫衷一是。

皇帝提出这个疑问,说明是做到了“有所学、有所思”,真真是“圣学缉熙,骏烈增光”了。

刚才王希烈二已经讲过了格物,当然是按照朱熹的注解讲的(官学正宗),格物乃“穷尽事物之理”,却因为时代局限讲不到事物之理的内涵,只在事物所体现的“道德”上下功夫,却让朱翊钧不满意了。

未等讲官和众臣回答,朱翊钧道:“物有其故,实考究之,此可谓‘格’乎?大至天下宇宙,小至木螽蠕,乃至士农工商兵诸事,此可谓‘物’乎?物在彼、故也在彼,何以格之?汝等为朕讲来。”

这句话包含了三问,第一问是说“物”(被研究的对象)都是有有其客观规律的,我们实实在在的研究它,这个研究就是“格”吗?

第二问是说被研究的对象包括什么呢?第三问是说,被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其中的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怎么研究?用什么方式去研究呢?

如果刚才群臣喜形于色乃是因为皇帝有所学有所思,此时却感到有些惊悚了。一总角小儿,问出儒学中近乎道的问题,给大家的感觉已是多智近妖了,翰林编修中几个腐儒免不了暗思“圣聪天授”乃至激动到热泪盈眶,但能进殿中为重臣的,却没有一个是商、智商在水准线以下的,不免怀疑皇帝在准备经筵的时候,有给他准备了这样一个问题。

张居正居于文臣首位,抬看向对面内臣首位的冯保——却见冯保也是张大了嘴,一脸疑惑,满脑门大写的懵

群臣心中百转千回,脑海思索着各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