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正应了渺音子说过的那话——“不管是还是东西,取名儿都得根据命格来取,万一取大了,受不起,要遭重的。”
她玉尾大仙这一生中,就注定得有那么一劫……
某天晚上,她在庭湖畔遇上了一个
。
那是个二十出,文质彬彬的书生;说的好听呢,叫“书生”,说得难听呢,就是个穷酸秀才。
我不说各位也明白,这便是那年轻时的韩谕。
这晚,韩谕来湖边不为别的,他是来自杀的……
为什么寻死啊?很简单,眼瞅着已经到了该进京赶考的时节,可他家里穷到根本没有盘缠供他上路。
古时候那“路费”的概念和现代可不一样,在我们现代看来,长途旅行无非就是车票比短途的更贵一点儿,
在车上待的时间长一点儿,仅此而已,几十个小时的长途车和几个小时的短途比起来,再多几顿饭钱呗;但在古代,你去个远点儿的地方,可能要走好几个月,这一路上除去车马的花销,食宿才是真正的大
。
假如这韩谕的家乡离京城不太远那还好说,哪怕他砸锅卖铁去当铺当出点钱来应该也够了,可是从岳阳(湖南)到京城(北京)赶考,这得花多少时、多少钱呐?韩谕就是去借高利贷都没
敢借给他……这山高路远的,一个书童都请不起的穷书生,死在半路上咋办?即便没死,要是他没考出什么名堂来,还不是一样还不了钱?
有道是一文钱死英雄汉,钱这玩意儿,英雄汉都能
死,那
死个书生就更容易了不是?
韩谕这时候还是太年轻,心气儿高,你让他一路要饭上京,他可放不下那身段,而且也没那能力,想来想去想不出办法,他就急了,心说我脆死了吧。
但还是那句话——临事方知一死难啊。
真到了湖边,韩谕他就犹豫了、纠结了,最后就坐下……开始哭了。
或许有会说,这
怎么跟个娘儿们似的?
可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你的生如果走到了这一步,你也哭。
那《夜奔》里说得好啊,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时;在座的有一位算一位,八成还不如这韩谕呢,家好歹是因为重大的
生问题遇到无法解决的实际困难才哭,而咱现代的很多小伙子,看着五大三粗的,但工作学习生活上稍微遇到点小挫折,比如失个恋啥的,就哭得比
还惨。
言归正传吧……
韩谕这一哭呢,刚好被那玉尾大仙瞧见了,这狐狸通
啊,她就变了个
样过来问韩谕怎么回事儿。
韩谕当时也是伤心过度,脑子有点儿懵,他就没琢磨一下这三更半夜的怎么会有一漂亮姑娘跑到这湖边来……反正他就跟倒苦水似的把自己这档子事儿那么一说。
玉尾大仙听完,觉得这书生挺可怜的,而且她看得出来,这身上没有什么邪恶之气,她就决定帮他一把。
怎么帮呢?就是给钱呗。
按理说妖们普遍都是没钱的,它们遇到需要花钱的场合时,只要用障眼法把一些石
树枝啥的伪装成银子就行了,而这种银子在法术的时效过去后自然会现出原形。
但玉尾大仙还真有钱,因为她捉弄那些地痞恶霸的时候会拿走他们身上的银子作为一种惩治的手段,所以她手攒了不少真正的银两。
韩谕一听对方要给他钱,他先是一高兴,但随即就意识到了很多问题,渐渐冷静下来的他开始询问眼前子的身份和钱的来历。
玉尾大仙先是扯了个谎,说自己是个唱戏的,但韩谕稍微又追问了几句细节,她这谎就圆不上了。
这时候的韩谕,还真是个好,甚至可以说很迂腐,他一看对方的
和钱都来历不明,便拒绝收下,生怕收了之后会给对方带去什么麻烦。
没办法,玉尾大仙想了想,便跟韩谕说了实话——比起证明自己是个,证明自己是个妖
显然更简单些,随便表演几个小法术便是了。
韩谕知道真相后呢,也没害怕,因为他觉得这妖肯这样帮自己,那便是个好妖啊;于是他千恩万谢地收下了钱,并再三承诺将来会回来报答这位玉尾大仙。
本来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玉尾大仙并没有想着韩谕一定要来报答自己,对她来说钱财乃身外之物,这就是个举手之劳。
而那韩谕呢,也从未对玉尾大仙起过什么恶意,他在上京赶考的路上还有感而发,画出了那幅“游湖遇仙图”;图上,就是些许湖景、一位佳……像这类画在那个年代其实还挺多的,也没
会觉得画上的
真的存在。
然而,中了状元,并进官场后,韩谕就变了,而且变得很快。
官场,是一个可以将秉正直的年轻
转变成他们原本最讨厌的那种
的地方。
出淤泥而不染者,凤毛麟角。
还有很多还没出淤泥,就死无葬身之地了的。
韩谕是个好,但他不是圣
,前半生那出身寒门的苦难让他在抓住机遇之后变得极为功利,因为他害怕再回到过去的那种
子。
于是他在那个大染缸里把自己变成了和其他一样浑浊的样子,就连那“游湖遇仙图”也被他当作贿赂品毫不眨眼地就给送了出去……他送的时候甚至还觉得这画有点拿不出手,因为在当时的他眼里,一切都已可以用钱权的
易来衡量,而他的字画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他和这幅画背后的故事更是一文不值。
其实,事到了这里若是告一段落,也是无妨,毕竟玉尾大仙本身也没指望过要回报。
但劫数就是劫数,玉尾她怎么也想不到,最后韩谕非但没给她报恩,还恩将仇报,为她引来了一场祸端。
而那一切的起因,是在二十五年前的一个夏天……
那,忽然有个老道找上了韩谕,说要跟他谈一笔买卖。
那老道,自称“观珩子”。
这个名字各位应该是回听见,不过我提他后来用的另一个名号你们应该有印象——“通诠先生”,刘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