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顺甫调总兵府之后,新任庐陵知县叫李珂。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此学历并不高,只是童生出身。
但追随赵瀚很早,是李家拐的自耕农。早期协助分田,之后加宣教团,再后来改任镇长,接着又调
县衙,继任知县是顺理成章的事
。
“拜见总镇!”李珂拱手道。
赵瀚笑着说:“请坐。”
“谢总镇。”李珂挺直腰板坐下。
“你递上来的册子我看了,”赵瀚问道,“关于农民婚嫁,以前是怎解决的?”
三县分田,出现了很大纰漏。
只要年满十二岁,男皆有田可分。可是,
子嫁出去了怎办?她名下的土地,该归娘家还是夫家所有?
按照男平等,那自然归
子本
所有,嫁到哪里就能带到哪里。
但方的家
怎么可能同意!
李珂回答说:“换田成婚,两家之,既嫁
,又娶媳。”
赵瀚皱眉道:“家中只有儿,或者只有儿子,岂不是无法成亲?”
李珂说道:“很难。”
赵瀚立即把陈茂生叫来,说明况之后,问道:“田政出现这么大纰漏,你怎不告与我听?”
陈茂生也很惊讶,解释说:“分田之初,大家都很高兴,也没说不利于嫁娶。此后我调总兵府,对下面的事
知道得不多,也没
上报这种
况。”
赵瀚一时间也没对策,吩咐道:“立即告之宣教团和农会,让他们多多收集农民意见,看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个很大的漏,养
儿的
家会吃亏,可能导致不愿
儿出嫁,因为
儿会把田给带走。
新中国的田政,是以村组为单位,将总额平分给村民。死者收回土地,新生儿立即分田。
但赵瀚没法这么!
隋唐的均田制,已经留下前车之鉴,以古代对基层的掌控力,收回死者的土地是不可能的,那几乎等于每年都要重新分田。隋唐时期的公田,也是每年重新分配给农民,基层官员为了省事儿,脆每年都维持原样。导致死者的田收不回,新成年的丁田也分不到,最后把唐朝财政给玩崩了。
农会只是过渡产物,没有任何官职可言。一旦给官职必然带来腐败,而且与村镇机构效能重叠,官府拿不出那么多俸禄。可若不给官职,随着时间推移,农会
部的积极
也消退了。
因此,农会迟早是要取消的,或者说是自然消亡,村中事务最后全都归于村长。
赵瀚当时考虑的是,与其今后分田腐败丛生,不如趁着现在掌控力十足,直接把田分给农民做私产。
如此,保证每个农民有几亩地,就算多生几个孩子出来,也能把子过下去。等到地盘扩大之后,再把多余的
,往北方战
之地迁徙。
这样可以获得数十年的农村安定,到时候,再一步步的往海外转移土地矛盾。
真的,一个田政能顺利实行,并保证数十年的农村安定,就已经算非常厉害的政策了。
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政权,能纯靠农业来维持田政。
新中国发展到21世纪,也是用工业来消除土地矛盾。由于不断增加,许多农村的新生儿,已经无法分田了。
十七世纪的工业却不行,早期工业革命,不但不能缓解土地矛盾,反而还会加速土地兼并!
北美当初那么多土地,工业革命兴起之后,竟导致大量农民无田可耕,因为资本兼并土地速度太快。只能靠不断扩张,夺取印第安的地盘来转移矛盾。
英国同样如此,光荣革命以前,国王是反对圈地运动的,因为不利于国王征收农业税。
正是英国工业大发展,导致资本家疯狂兼并土地,国王碍眼那就翻国王,于是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若在中国这么
,农民早就揭竿造反了。英国农民当然也造反,但
规模太小,被贵族轻松镇压。
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失地农民,涌进城市打工谋生。英国的工业规模也扛不住,因此只能制定严厉法律,偷一块面包都能流放澳大利亚。如此就将多余的城市,扔到海外自生自灭,既能减轻本土治安压力,又能增加海外殖民地
。
至于圈地运动、流放政策,导致多少无辜平民死亡,那不是资本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只能说,那是一部血泪史。
赵瀚也是要发展工业的,他可以想象,资本家在赚钱之后,肯定拿出大量银子置地。因此他要提前分田,并且禁止土地买卖,就算因功奖励的土地,也得设一个上限,超过上限的私有土地无效。
着资本家去开拓海外!
可现在遇到的问题,简直让啼笑皆非,居然是
子嫁
,导致土地归属权出现纠纷。
赵瀚动用全部力量,收集各种意见,发现这个问题……无解。
只能进行换田婚姻,若是哪户家中无,儿子很难讨到老婆。想讨老婆也行,承诺不要老婆的土地即可,否则
方家庭为了保田,绝对不会允许
儿嫁出。
赵瀚召开好几次会议,最终决定很荒唐:不做任何预。
你家里没有儿,还想给儿子娶媳
,就得同意
方的田产,留在娘家不带过来。
没有什么政策是完美的,只要不出大问题,那就凑合着过呗。
……
白鹭洲书院。
四百多个官员、吏员和士子,挤在一起听赵瀚讲课,每面前都摆着赵瀚刚写的小册子。
《家国天下论》!
赵瀚站在讲坛上,害怕后排学生听不清,脆举着纸皮喇叭讲课。
“先秦之时,周天子统治的土地便是天下。分与诸侯的土地,便是国。分与士大夫的土地,便是家。”
“而今之世,祖宗传下的土地是天下,我们打下的土地也是天下。什么是国呢?皇帝统治的土地,便是国,例如我大明国!至于家,你家,我家,大大小小无数个家!”
虽然大明皇帝,依旧有天子衔,但官方早就在使用“大明国”这个说法。
这些概念很容易被接受。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
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亡国不可怕,若是大明覆灭,那叫亡国,你我再造一国便是。亡天下才可怕,不管小民还是士绅,没一个能逃得掉!”
“大明之国,由千千万万个家构成。”
“千千万万个家,为朝廷纳税,维持这个国家的存续。”
“作为一国,作为一个朝廷,大明应当做什么?应当用小民所纳之赋税,供养文武两套班子。”
“文臣和吏员,维持国家的运转。传播教化,劝农劝桑,兴修水利,修桥铺路,除安良。武官和士兵,维持国家的安定。对内要肃清匪贼,对外要抵御异族。”
“而今是如何状况?”
“文臣和吏员,多为贪官污吏。水利也不修了,大灾之年也不赈济百姓。非但不能除安良,反而大肆盘剥百姓。”
“武官和士兵,将无胆略,兵无战心。对内不能清剿贼寇,对外更是败绩连连,致使天下生灵涂炭。”
“我之所以起兵造反,就是这个大明国,已经没有一个国家朝廷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