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大明小学生 > 第十七章 阅读理解

第十七章 阅读理解

王怜卿从婆娑树影里的席位窜了出来,穿过群,走向主堂。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此时别再看到王美,就完全没有看笑话的意思了。

就凭刚才诗稿落款里那个“王怜卿代书”,她今晚就不可能是笑话了,至于和一个落小厮在一起鬼混的事,那叫艺术个

目送王美登堂室,聚集在诗稿那里的群又纷纷议论起来,探讨这首诗到底为什么能雀屏中选、独占鳌

王逢元王公子也没有走,站在群里,一个字一个字的又看了一遍。他比谁都想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议论道:“天中双阙双芙蓉,地上五楼五鳷鹊。应该是这一句景色写得很好,很有神!”

王逢元的朋友不服气,反驳道:“王吉山的大作我也看了,同样景色,不比这个差!”吉山是王逢元的号,王吉山就是朋友对王逢元的称呼。

但此时王逢元只想大骂一句猪队友,这是唯恐大家不想起他吗?能不能别提到他了?

输得已经够没面子了,还要被拎出来鞭尸是几个意思?

又有发议论道:“旧祖开国新卫霍,莫非玄机出在这一句?明着吹捧徐家,将徐家先祖比喻成卫青霍去病。

这也算是别出心裁得新吹捧法式了,至少在下以前没见过,主家必定喜欢了。”

王逢元另一个朋友更不服,带着几许义愤说:“王吉山大作我也看过,同样吹捧了徐家,只是没有这一句推陈出新而已!

诚然要给主家捧场,这是行规。但是诗词要看整体,总不能因为王吉山大作里吹捧之句写得不如这首好,就将这首定为第一?

若是如此,堂上诸公大错特错,拿当逢迎拍马当艺术标准,我替王吉山鸣冤不服!”

王逢元恨不能把朋友们的嘴堵上,踏马的这时候能不能不要再提我了?

还一一个大作,这是恶心谁呢?还敢代替我指责堂上大佬们,这真的是队友吗?

心累,这届朋友真不行,得考虑换一波

“哈哈哈哈!”忽然有大笑了几声,“尔等只在字里行间寻章摘句,岂不闻功夫在诗外乎?

依我看来,此诗作者水平如何倒在其次,但其察力才是机敏无双!其中关窍,吾已了然!”

这个论调与众不同,登时就吸引了不少旁听

却见这个二十余岁得士子做了个罗圈揖,自我介绍道:“在下何良俊,松江府生员。初至南京,生地不熟...”

立刻有既懂事又急的老司机叫道:“在下带路!明在秦淮河画舫作东道,请何兄弟畅饮!”

何良俊表示了下谢意,然后才继续解说:“你们只看正文,但却没注意最关键一句在于序言么?

思汉唐之音,又闻有明公来镇南京,这一句才是要害!这句是写给谁看的?是新来的王兵部浚川公!”

这里所说的王兵部浚川公,就是前文提到过的新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王廷相,号浚川,所以称为浚川公,坐在主堂上首座的那位。

被点拨了这么一下,众顿时若有所悟,频频点,是了是了,应该没错。

王廷相可不仅仅是个高官,而且还是弘治、正德年间赫赫有名的复古派七才子之一,与文坛领袖李梦阳等并列。

而复古派的文学号就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七才子之首李梦阳提出来的。

了解这个背景后,再看序言那一句“思汉唐之音,又闻有明公来镇南京”,众就顿悟了。

这意思明摆着就是:以此诗向王尚书致敬么?

“而且这句还有第二层意思!”何良俊见众消化了自己的观点后,又一次阐发新论:“不知诸位可曾知道,上上个月,李空同公去世之事?”

李梦阳号空同,所以空同公指的就是七才子之首李梦阳。

“所以思汉唐之音,或许也可以解释为追思李空同公。”何良俊说:“毕竟李空同公最著名的号就是,文必秦汉和诗必盛唐。”

于是众又顿悟了,复古派七才子之间可是至知己,意气相投的好兄弟,尤其李梦阳还是领袖物。

所以在李梦阳刚去世两个月的时候,写上这么一句“思汉唐之音”,能不让王廷相有所感慨触动?

王廷相王尚书是主堂里最大的那个大佬,能让他触动一下,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大半了!

很多不禁捶胸顿足,他们怎么就没有这个察力?怎么就没想到这茬?

此时已经没有别议论了,何良俊俨然成了全场的中心,只有他还在大发议论:“你们后悔也没用!

就算你们写出序言那两句,但同时也要有笔力写出搭配出色的诗体,如此才能前后呼应!

既然前面写了思汉唐之音,后面的诗就必须写出汉唐气韵!

尤其第一句的金陵此称京洛,开篇汉唐气息扑面而来,堪称完美承接序言。而最后一句里的开国新卫霍,堪为画龙点睛之语!”

不耻下问:“这最后一句看似平平无奇,无非是拍马逢迎,也能什么奥妙吗?”

何良俊立刻解读说:“将徐公子祖上比喻成汉代卫青霍去病,这个很新奇,但很容易变成强行尬吹,这就落了下乘。

而这首全诗充斥汉唐之风,嵌进卫霍就很合适,可谓是吹捧也吹出了新高度、新境界!

而且还有更绝妙之处,我们在这里雅集,写诗词少不了要赞美主家吧?但这首却另辟蹊径,直接赞美主家的开基立业的祖宗。

你说如果二选一的话,放着赞美祖宗的好诗词不要,反而选择那些赞美自己的,传了出去,这孝道还要不要了?”

哄然大笑:“妙,妙论!”

这阅读理解做完,众都收获了求知的快感。

何良俊又回看了眼张贴的诗稿,喟然长叹道:“此才力超群,心思邃,察世事,绝非常也!他不为名,谁还配名?

就算吾辈知道了他今晚的作诗思路,又能怎样?我们能作出如此密合理、如此具备设计感的诗词吗?

说句我的真正感触,我们是掏空心思搞创作,而他可能只是无聊之余的炫技而已!没见此连个名字都懒得署上吗!”

读书哪有几个能轻易服气别的,众纷纷回应道:“也许只是妙手偶得而已,何兄弟言太过了!”

秦德威偷偷的站在群外围,看着何良俊目瞪呆,此不去后世当中学语文老师或者语文教学参考书编辑就太可惜了。

有些地方,他这个作者本尊也不知道还能如此解读啊。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