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快。外说我是亿万富翁,我刚才算了算,要是把各个摊子的钱拢到一块,还真有一个亿。”
“我们家掌柜的说,爷仨收了摊,躺钱上睡觉都行了。”说完嘿嘿一笑,周围也都跟着呵呵笑。
陈树俭脸一绷,“别笑,我知
(本章未完,请翻页)
道这钱是大伙一起赚的,不是我们一家的。”
“昨天我在镇上庆华书记喝酒,他跟我说,不能有小农思想。其实我们就是农民,谁腿上没带着泥?”别都在嘿嘿笑,就孙岚没笑。
“庆华书记还说,咱们镇一万子劳动力,我要全给安排了,他就听我的。”
陈树俭敲了敲桌子,“都听着啊,都给我记住了,我昨天是喝多了,就这事儿没忘。”
“当初我在村里当生产队长,我就是带着大伙的。今后我们还是要带着大伙发财致富。”
陈立东啪啪地鼓起了掌,别也跟着鼓掌。陈立伟起哄:“二伯,你放心吧,用不了两年,我们就让你当镇书记。”
陈树俭,又敲了敲桌子,“别胡闹,镇书记有啥好当的。”
李太顺也开始架秧子,“嗯,咱们争取让陈叔当联合国书记。”
“联合国有书记?那叫秘书长......”
散了会,陈树俭和孙镇远开始撺掇中午的饭局。
陈立东离着俩老远远的,他发觉父亲的理论水平跟肚子里的酒是挂钩的,用刘庆华的话说:“你爸不喝半斤酒,不会吹牛皮。”
下午,陈立东在会议室继续开会,参加的都是亲戚,堂兄弟姐妹和姥姥家那边的表兄表姐。
陈立东开始吹画大饼:“我爸中午喝多了,我哥还要管生产。就让我给大家开个会。说啥呢?就是怎么赚钱。”
“老话说,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我爸让我给大家安排点事儿,我想了几个主意。大伙看看行不行。”
“第一个项目是冷冻厂,占地20亩,需要建两万平的冷库、保鲜库,投资大概300万”。
“咱们实行份制,3万一
,谁有钱都可以投进来。只要有
投,我就负责兜底。哪怕你出一
,我也补上那99%”。
“还有啊,丑话说前,我只按
分红,不参与经营管理”。
“那谁经营?”说话的是大堂兄,就是陈树勤的大儿子,一直在蓟市那边做海鲜生意,大嫂子跟陈妈提了几次,想建座冷冻厂,陈立东就用这种方式安排。
“除了我,参最多那位负责经营。这个项目算两年成长期,前两年不分红,第三年开始算收益。管理者先拿20%的
,剩下80%按
比分配”。
“如果五年内赚不到钱,考虑对厂子进行出售或者出租。如果效益好,管理者可以优先收购我手中的份。”
“这个项目谁有意愿,会后找我商量。第二个项目,服装厂,主打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还有羽绒服,如果质量过硬,我负责出到毛熊”。
“这个项目准备租用西坨子小学教室,那所学校已经空出来了,有10几间教室,能容纳100多名工,需要购买设备和原材料,有100万就能
起来。参
和管理模式基本和上个项目一样,小红,你有想法没?”陈立东点了堂妹陈丽红的名,陈丽红有点迟疑。
陈立东继续道:“一万一,我出大
,你找你哥要点儿。这项目就你牵
了,别
也可以参
。”
“第三个项目,机米加工厂,需要建机米加工车间、建标准的粮食库房,上大机子,加工免淘米。投资最少300万。大表兄,你们家地多,建议你来牵。”
“第四个项目,饲料加工项目......”
陈立东选的项目比较接地气,属于技术门槛低或者劳动密集型产业,在1995年这样的项目也不是都能
,关键就是缺资金。
而这些项目的产品,本地就能消化,并且有远东市场做依托,只要陈立东补上资金这块短板,想赚钱真不难。
一场全员创业奔小康的动员,就这样在老陈家悄悄地进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