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一下:本文朝代由大夏改为大周。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烽火戏诸侯是西周的故事,不是夏朝)
……
……
尚书左仆梁国公王桥府上。
前厅此时气氛凝肃。
两鬓已经有了些许白霜的王桥看着正值壮年的将作少匠闫让,一时惊呆得说不出话来。
就在刚刚,闫让给他带来了一个骇的消息:吏部尚书戴荣一个时辰前,在家中病故了。
闫让向王桥报了丧后,心也是沉甸甸压了块石
般,半晌说不出话,王桥命
端上来的上品香茶也无心喝了。
“戴尚书府里应是已经派去宫里向皇上报丧了,只是……”闫让有些为难,说道,“戴尚书生前生活是出了名的简朴,尚书府里也没有个象样的正屋,只怕家中举丧会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没有。”
而此刻,内朝的两仪殿内,皇帝也已经接到了这个消息,也同样为戴尚书府中简陋,恐无祭奠的场所为难。
“朕当年打算重修洛阳宫,戴荣就进谏说,此前已经重修了九成宫,关中、河西又都在增置军队,壮丁已被役使殆尽,导致民间短缺,壮丁所剩不多,如果重修洛阳宫,又让百姓家中的重劳力服役,势必使百姓一整个家庭全都废于农事,就算老百姓家中的老弱
孺全都拼力劳作,也难以维持生计,届时势必会引起百姓的怨恨。”
皇帝娓娓道来,一声叹息:“戴荣与朕并无骨之亲,他能忠直体国,知无不言,赤诚之心天地可鉴。他劝朕节俭自律,他自己也是率先奉行勤俭节约的风气,只有他自己也这么做了,他的进言,朕才会听。朕痛失如此忠臣,如断臂膀,实是大周的损失。”
见皇帝长吁短叹,悲痛不已,殿内站着的左武侯大将军周昌和礼部侍郎魏宾齐声道:“皇上请节哀。”
皇帝绪激动,哪里能节哀得了?他红着眼眶说道:“戴荣生前,朕进封他的官爵,就是要酬报他的一片赤诚之心,却没想到他洁身自好,勤俭节约,身后竟连一处祭奠的宅子都没有,是朕对不起他啊!”
皇帝说着,向周国舅投来一道红红的目光,让周国舅不由一凛。
“命官府为戴荣设立庙宇,以供治丧祭奠之用,这事就给你吧,辅机。”
周昌不敢有违,拱手说:“微臣遵旨。”
周昌与戴尚书实际上有过一段过节:
大周卫禁律规定,官员在进东上阁时必须解下佩刀,而周昌有一次却违犯了卫禁律,佩刀进
了东上阁。负责此案的官员判定监门校尉失职,罪当处死,而周昌误带佩刀
宫,却只罚铜二十斤。
戴尚书对这样的判决提出疑义,称监门校尉没有察觉周昌佩刀内,与周昌忘记解下佩刀进
东上阁,都属于一时疏忽。如果一个判处死刑,另一个却只罚铜二十斤,恐怕有失公允。
戴尚书又说,当然了,周昌对大周的功劳众所周知,如果皇帝要念及周昌有功而从轻处置,那也是律法管不着的事。
此言一出,皇帝便道:“法律乃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怎能因为周辅机是皇亲国戚而不执行?”乃命重新议罪。
最后在戴荣的声援下,皇帝免除了监门校尉的死罪,却也因此让周昌心里有了芥蒂。
正因这段过节,皇帝认为让周昌负责为戴尚书设立庙宇一事最最稳妥,而周昌自然也明白皇帝的意思,旋即领命去了。
皇帝又对魏宾说道:“玄成,朕决定罢朝三,追赠戴荣为尚书右仆
、道国公,赐谥号为忠,让银青光禄大夫蔚县南为他撰写碑文。蔚县南五年前就辞官归居,所以他那里还需你替朕去走一趟。“
(友提示:蔚县南,蔚作姓氏的时候,读音为:玉)
魏宾忙跪地领命:“请皇上放心,蔚大乃我朝书法大家,皇上命其为戴尚书撰写碑文,相信蔚大
定然责无旁贷,决不辱命。”
皇帝终于都代妥当,但想到戴尚书的病故,仍旧郁郁寡欢,不得笑颜。
手里握一把拂尘的太监许良方立即走了进来,他身后跟着一个碧玉年华的宫,宫
手里端着茶盘,茶盘上放一盏香茗,两
都低着
,步履轻悄进来。
走到御案边,良方太监朝后招了招手,那小宫就低着
将茶盘奉上。良方太监从茶盘上端下香茗奉到皇帝跟前,皇帝随手接过喝了。
香茗,不由一顿。
皇帝的目光落向那端着茶盘的宫,宫
虽然低着
,皇帝还是能看出,她此前从未在御前当过差。
“皇上,这是新选出来的‘御前奉茶’。”良方太监小心介绍道。
皇帝跟前伺候的宫都是有品级的,有一定家庭背景的
孩子才可以参选,虽是个奉茶,
后的前途大着呢。
“叫什么名字?”皇帝将茶盏放到宫已经呈过来的茶盘上,随
一问。
“婢姓武,单名一个月字。”
皇帝此时没心和一个宫
多费
舌,伸手揉着眉心,不再吭声。
良方太监冲武月挥挥手,武月便兀自退下了。
良方太监这才向皇帝禀报道:“皇上,十七公主醒了。”
皇帝一喜,心的
霾总算消解了些。他立即起身就要往凤阳阁去,良方太监劝道:“皇上,贵妃娘娘送了话过来,说是十七公主的病
不太好,还需将养几
,再来见皇上比较好。”
皇帝闻言,脸上立马浮起忧虑,良方太监又赶忙道:“太医令梁大亲自替公主看治,贵妃娘娘让皇上不必担心,等公主养好些,再来见皇上。”
向贵妃不愿意皇帝此时见到儿,都是因为“离魂症”闹的,担心什么事也记不得,什么
也认不出的公主会吓到皇帝。
前朝诸事繁忙,皇帝也要处理朝政先,也就听了向贵妃的建议。
……
……
“等舍弟给王大公子上完课后,我兄弟二要一同去戴尚书府上送下帛金,不知道王大
是要与我兄弟二
同去,还是稍等几
,再去吊唁?“闫让终于喝了王桥待客的茶水,定一定神说道。
戴府的灵堂还没搭好,祭奠场所也未敲定,闫让却急匆匆要去送帛金,不过是因为同僚一场,戴荣昔又对他不薄,知道戴荣生前简朴,戴家治丧需要银钱,他便早些送帛金过去帮补一下戴家办丧事的支出。
王桥自然领会闫让的用意,说道:“本官尚有要事处理,不能与你二同去戴府,不过,帛金先寄你们一道送去。”
王桥说着让管家封了五十两银子,又另备了丰厚的奠仪,给闫让。
那边厢,主爵郎中闫辞已经给王文直上完了一节绘画课,师生二一同到了前厅。
王桥起身向闫辞道谢:“闫大辛苦了,子俊画艺可有
进?“
嘴上虽然说着感谢的话,脸上却毫无敬意。
闫辞心中很介意,他虽然靠读书考取功名,且封了官,做到了主爵郎中,但因为绘画技术出众,常给错觉,他是凭借画艺得到皇帝赏识才做上官的。
在朝堂之上,同僚们仍旧将他当作画师,普遍轻慢他。士、农、工、商,虽说商排在末尾,但是如果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商,地位并不低,画师却属于百工之一,地位低贱,即便他做了官,同僚心中仍旧鄙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