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从蛮荒之地开始征伐三国 > 第22章 南中种田篇

第22章 南中种田篇

很熟悉的感觉,还以为在事故中早已遗失,没想到居然到了祝融手中。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不对!这不是他原来那本。

或者说,就算材质和字迹与他原来那本完全相同,但明显比他那本新多了。

不过想想也就坦然了,相隔两千年,不知道转经了多少手,变旧是正常的。没变得字迹模糊就算保存得非常好了。

祝融说是她爹给她的,祖传之物,已不知传了多少代了,反正到现在她们家已经没能学会其术了。

但又是祖传之宝,不忍丢弃。恰逢祝融大婚,董随觉得刘瑁是天选之才,便将此书作为祝融的嫁妆带到了滇池。

刘瑁当然欢喜,有种失而复得的兴奋油然而生。

祝由,也称:祝由术、祝由科、咒禁科、书禁科、祝由十三科、中医十三科、天医等,是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上古真所创,用符咒治病的方法。

但这本《祝由真经》却与祝由之术颇为不同。主要经过祝术的拓展,观察了解的心理活动。而后延伸出催眠之法。

但是这个学科不好学,曾有好事之得之,习得其法,专为不法之事,骗钱财、***。失去了创书的本意。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世所不容。

此书也消失在了漫漫历史之中。

但从它延仲出来的媚惑之术却被传了下来。

“我会此术!”刘瑁抑制住内心的激动,翻了翻久违的宝贝,对祝融道。

“啊?夫君知道此书?”祝融蛮诧异的,这本书在自己家传了多少代她都不知道,她只知道自己家有好几代都学不会此术。刘瑁从来没看过就已经会了。

“不知,吾曾于雒阳太学院中读书,曾翻阅过一些古籍。其中有一术为‘催眠’,与此术颇为相通。夫,此乃奇书,为夫甚喜,多谢夫相赠。”总不能说哥翻它二十余载,岂会不知?

“夫君喜欢便好……”

缘分呐!

意外的收获。

……

刘琦娶祝融,在南中可是大事一件,对未来的民族大融合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所以,滇池城中大摆宴席,宴客三

第二席中,带来主既刘瑁的老丈董随宣布将楪榆城归于刘瑁治下,带来全族归于汉治,迁出大山学习农耕。刘瑁当即以楪榆令任之。

银冶二十一主杨颀宣布带领银冶全族迁出大山,响应刘瑁号召,筑新城银冶县。并挑选族优秀子弟三千,随主之子杨锋追随刘瑁。

刘瑁当即宣布任杨颀为银冶县长,并于城中置考工坊,杨颀兼任考工令。为全郡打造农耕器械。

杨锋被任为别部司马,负责训练益州郡兵士。

好事连连。

其实在刘瑁娶亲之前,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吴懿回来了!

走了几个月,吴懿带着兵士南下,丛林之中部落倒是不少,要说有什么成国的势力还真没碰上。

吴懿一直走到海边,才转向往西,到达贵霜境内。

这个时期的贵霜也处于战之中,吴懿没有,其中也因为语言不通不利流而退了回来。

虽然如此,吴懿也已经收获满满了。带出去的丝绸锦帛非常畅销,换回了大量的金银财宝。

古印度半岛的确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

婚后的刘瑁变得忙碌起来,有带来和银冶的加,刘瑁的实力大增。

因为刘瑁的大力推广,本来往年这个时候已经忙完秋收就变得闲下来的益州郡及周边几个宣告投向刘瑁势力下的百姓又开始了新的忙碌。

种冬麦!

对于南中百姓来说,冬麦是一个全新的物种。许多南中百姓吃过稻米,却很少有吃过面制品。

虽然麦已经传华夏数百年,却也仅在关中及北方得到了推广。哪怕在北方,面制品依然没有完全取代黍稷的主要地位。

麦子传到华夏之初是粒食的,而不象后世一样有那么多花样。

因为发酵技术还不成熟,包子馒啥的也没有。面食在这个时候多用来做成饼、疙瘩汤等食物,北方地区已经有了面条。但这些东西在南中几乎没有。

别说是寻常家,就算是大户家要吃到面食,也只有通过与益州北部的郡县易才能得到。

反正刘瑁重生于东汉末年一年以来还没真正吃过一顿面食。就算有面条,也不是麦面所制,而是用黍与糜制作而成的。吃个感觉,感啥的根本无法与白面所做的面条并论。

刘瑁号召全民耕种冬麦的同时,也不忘了下令让处于无战事状态下的益州一万三千名士兵在训练之余进行军屯。

为了更加准确地掌握冬麦在南中的生长况,刘瑁还特意在城南给自己开辟了一块田地,带着亲兵亲自下田劳作。

虽然前世的他是一名孤儿,却也是流落在城市中的孤儿,要说让他做个馒蒸个包子啥的是真难不倒他,可要让他种田,还真不会。

不会没关系,咱可以学。

当然不是去学差犁田挖地,主要是走个形式。

到田间地里去走动一下,挥两下锄,洒两把种子,与辛勤耕种的农民与士兵攀谈一番……

看似无关紧要,却大大提高了农民与士兵的生产积极

最重要的是,刘瑁勤政民的良好形象通过这件事完美地树立在了南中民心中。

等种好冬麦也不过十月底,离元旦还有两个月,再组织民众修路修水渠、修堰塘……

虽然进封建社会已有数百年,但处于部落制生活习的南中蛮夷其实更接近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以村寨为单位,共同生产、共同捕猎,按和所出劳动力分配。且没有隶卖买。

只是压在上的统治阶级要收税。自西汉文帝起,为了休生养息,汉赋降为三十税一。这一措施让大汉迅速地发展壮大,从秦末汉初的被匈压着打,到后来直接灭了匈

国富民强。

反之亦然,民富则国库充盈。

但是到东汉后期,天灾祸频生,战再起。皇帝们便变着法地增加百姓的负担。

桓帝时期,在三十税一的基础上增加刍稾税,合每顷田地每年增收55钱。

灵帝时期,每亩田再增收10钱。

再加上户税、税、算税、更税、献费、车船税、缗钱税、牲畜税、关税、矿产税、渔税、市租……

寻常家根本缴纳不起。

老百姓只剩下两条路:一、卖田卖地卖儿;二、造反。

循环,中原地区虽然富饶,老百姓却一样填不饱肚子,便只能变卖田地。然后土地兼并,应运而生。

百姓卖了田地就只能租种,再经过东家盘剥,子越过越苦。这时候有,就跟着造反了。

偏远的南方山区,百姓们躲进山里,开荒自种,拒绝纳税,自给自足。看上去挺美,但在统治阶级眼里,这就是谋反,不服教化的蛮夷。

便如南中诸蛮、山越百夷……

刘瑁是个勤奋的,就象前世的经历一样。自己不努力,如何立于富贵之列?他同样是一个理智的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