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明鹿鼎记 > 【0953 开放口岸和统管整个大明水师】

【0953 开放口岸和统管整个大明水师】

商业发展会影响朝廷治理。”黄立极道。

韦宝听了黄立极的话,觉得自己的想法恐怕有点天真,跟这些真的没有谈下去的必要了。

大商地位高、宋朝工商业的财政收超过农业。

首先,大商地位高与抑商不冲突,一是因为地主的影响力更大,二是因为国家在商业上看的是宏观问题,不是个问题,商整体力量大不大、大商是否会形成某种领域的垄断,若是有垄断是否可以轻易根除。说历朝大商都是勾结权贵呼风唤雨,这句话本身是错的,可能只适用于明清。

而另外,既然是勾结权贵那就说明自己不是权贵,各地的权贵都是地主,正是重农的体现。

其次,宋朝工商税超过农业税是错的,因为工商税里包含了盐铁茶酒这样官办企业的收,还包括了均输的收

真正的商业税相当于关税,这是低于田赋的,况且北宋中期以后,大量土地被隐藏或者地主勾结寺院官员,因为寺院官员土地免税,他们可以合法避税。

因此宗时期的田赋不高也有很大的因素是收税不利。

重农抑商也要分朝代,秦朝是重农抑商,从战国到秦朝灭亡,出了多少个个大商

文景之治一度零关税,这是典型的要重振工商业,号上也没有提出抑商。

汉武帝时期,说要打击商,那就是真的打击商,收高额的财产税,鼓励百姓举报漏税,一经举报,十有八、九就是抄家。

宋朝是中国工商业最发达的朝代,根本没有这样的号,反而强调不与民争利,这是保护私有财产的中国式说法。

明清的确是重农抑商的,要从宏观看,第一关税收不高,第二是城镇化低得只有几个点,而汉唐宋在10~20之间。

原因是发展工商业最好的方式就是,政府多修路其他都不要管。

但是这么大的帝国,有很强的离心力,如果都不管,很容易分裂。

像中国历史上不太管的典型,周、汉文景、唐,三个朝代均出现了分裂势,其中文景之后的七国之是被成功镇压了。

但是春秋与唐中期后的蕃镇割据则不可逆。

很巧的是,这三个中央政府不太管的时期均出现了工商业的盛世。

因此,宁愿政府管得紧一点,你就不要发展工商业了,于是形成了汉朝后期的大庄园经济,大家圈地修堡垒,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还有明清时期的小农经济。

他们要把帝国的命脉抓在自己手上。

重农抑商的产生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华夏古代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农业是古代最具决定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生计。

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增强经济实力。

而工商业会导致劳动力从土地上脱离,这样也不便于统治管辖,不利于统治者认定的维护稳定。

因而也有一定的原因,经济的发展水平最终还是要看实体经济。

商业是必要的,但是要抑制投机过热,而的是满足生产生活所需,如果没有商业那就只能回到原始社会,或者男耕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

韦爵爷想开放十多个通商岸,增加大明的海关税收,进一步把持大明商业。

并且想统管整个大明各地的水师,这样既能省下来很多军费,又能便于他介大明的军事。

想法十分圆满,然而现实却非常的骨感。

韦宝自己也知道这种难度非常大,别说自己是一个外臣,即便是和皇帝穿一条裤子的魏忠贤想这么做,估计皇帝也不太可能答应,更不要说大臣们了。

“海防总督衙门可以由朝廷直接管理,可以由户部和兵部直属管理,甚至可以由内阁直接管理。”韦宝意识到今天的言论有可能给自己惹祸之后,大有一副语不惊死不休的态势。

韦宝觉得自己这么说了,就显得不是自己个想牟利,自己真的是站在大明的角度想问题。

这的确起到了一点点作用,众闻言,色又缓和了不少。

“不是谁管的事儿,是大范围的开海,一定会影响内地农业。”顾秉谦对韦宝道:“把大明所有的水师都集中起来,也很有可能出现失去制衡,一家独大,出现将领独大的局面,这是朝廷不允许的。”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