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帝国重器 > 第八百三十七章 节奏

第八百三十七章 节奏

“事实就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对舆论的绝对控制能力。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如斯铁默夫无奈的话语落在阿比舍维的耳朵里,让这个政治巨的目光重新对手上的这份报纸进行了审视。

苏联解体之后,各加盟共和国在事实上都面临着政体转向的问题。从苏共体系向西方选举体系转变,也就意味着各国政权必须对自己手中的舆论能力进行重新定位。

过去在苏联时期,舆论工具是喉舌、是吹鼓手、是动员的号角。对于苏联的政治体系来说,没有哪个重大的决策,或者没有哪个重要的政治形势变动,是单纯能从舆论媒体发动的。

哪怕是对于阿比舍维来说,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舆论能够成为多么致命的一把武器。

而事实上这样一篇单纯对哈萨克斯坦南部铁路线改造工程进行鼓吹的文章,只不过是一场战役的一份提纲而已。

而紧接着,一场舆论流便迅速的在阿拉木图刮了起来。

十月末,受到秋季季风的影响,一场可怕的沙袭击了莫音库姆沙漠南方的小城市托别。

这样的自然灾害对于哈萨克斯坦来说并不罕见,在苏联时期,政府强大的执行力能够较好的保护灾区民转移,并且对灾区的生产生活进行恢复。

然而对于刚刚重新独立的哈萨克斯坦来说,事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不过当然,如今的哈萨克斯坦难过的又不只是托别那区区几万个市民,几千万个哈萨克斯坦都挣扎在温饱线上呢。

不过令新生的哈萨克斯坦政权上下目瞪呆的是,小小的托别的一场灾,竟然引起了社会上的轩然大波。

阿拉木图报的记者是第一个赶往灾区的媒体,紧接着一架配备了各种直播设备和卫星联络工具的直升机就配套了过去。

托别灾区的况,由此被源源不断的送了出来。

缺少水源和食物,上千名哀哀惨叫的病将社区医院变成了真正的地狱。失去了父母的牧童,倒毙在沙漠里的骆驼和牛羊,还有房屋被风摧毁而无家可归的居民。

由其是当阿拉木图报用条的方式,以整版内容发布了一张照片。

一个被沙漠掩埋了半身的牧童,身旁站着一只等待他死亡的秃鹫。

然后紧接着传来的消息,便是前线摄影记者因为巨大的愧疚感而自杀未遂的内幕。

关于托别的消息几乎充斥了所有阿拉木图的各种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还有耳相传的小道消息。

阿拉木图报成了阿拉木图的良心和英雄,至于说反面角色……

那还用问吗?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哈萨克斯坦政府不得不拿出仅有的资源储备,用于对托别的灾区支援。

勉力保持的一支战略值班军队被动员起来,先期的小分队乘坐直升机运输补给抵达托别。

然后大部队在哈萨克斯坦中部的通枢纽卡拉达集结,乘坐两天的火车抵达南方阿特劳沙漠与莫音库姆沙漠汇处、热尔套山和艾套山山的汉套市,再搜集各种车辆组成车队向托别出发。

应该说,哈萨克斯坦政府已经是竭尽自己的能力,做出了尽可能正确的决策。

即使换了任何一个领导班子,也不可能在这种条件下做出更好的规划安排了。

然而这场救灾行动,只能说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悲剧的标签。

乘坐直升机先期抵达的救灾队伍,物资分发过程中被哄抢一空。

想要维持秩序的士兵,被记者们的照相机描绘成了穷凶极恶的豺狼虎豹。打倒在地的,当然是“民的呐喊”。

狼藉的现场,成了拷问当局救灾决心最好的刑具。

后续大部队的行动也不可谓不快,从机动到卡拉达到救灾物资装车和抵达汉套仅仅只用了两天时间,这绝对是锐部队的机动效率。

可是这两天时间里,他们仍然跑不赢记者们制造惨案的效率。

更何况从汉套抵达托别,可是需要穿越刚刚遭遇沙灾害肆虐过的莫音库姆沙漠东南部,放到世界行军史上这样级别的艰难行军都是屈指可数。

单从军事行动角度来说,哈萨克斯坦这支快速部署部队,无愧于锐之名。

可惜他们面对的敌,比他们能够想象的更加强大。

铅字和照相机的威力,在这场战争中远比机枪大炮和火箭弹来的更加强劲。

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赶到托别,每一棵树、每一颗被沙漠吞噬都是一次惨案,更遑论是一个双目无的小孩,拎着一个布偶熊站在托别空无一的街道上呢?!

一个又一个让心痛、心酸、心碎的故事,在这座城市中番上演。

有手捧着一滩水,却因为缺水倒在门的母亲,她的小儿子站在家中斑驳的玻璃后面,面向街道望眼欲穿。

有抛锚在沙漠中央的伏尔加汽车,全家相拥着在车里度过沙漠的夜晚,发现时已经变成了一组冰雕……

在媒体的描绘之中,这座城市距离感动全世界,大概也只差一个沙滩和小男孩了。

哈萨克斯坦政府所面临的舆论压力,由此可想而知。

当四天之后救灾车队终于抵达托别,阿拉木图报上反而开了一个天窗。

偌大的版上面只有小小的两句话——不是每天都有条,但是每一天都可以在这里读懂哈萨克斯坦。

可以想见,阿比舍维在看到这一期报纸的时候,脸肯定是绿的。

而紧接着在第二版,阿拉木图报又刊登了一篇文章。

随着军队进托别救灾,很多可能以为这场媒体盛宴已经进了尾声。

然而阿拉木图报用这样一篇文章正式宣告,这场盛宴不过才刚刚开始而已!

《哈萨克斯坦的每一座城市,都有可能成为托别》。

从阿拉木图到托别,走阿特劳沙漠和莫音库姆沙漠南线通道,实际全程只需要四百公里。如果阿拉木图有直通莫音库姆沙漠南方重镇塔拉兹的铁路,救灾部队就不需要绕行到哈萨克斯坦丘陵西北方向,然后再乘火车向南抵达汉套,又转乘汽车才抵达托别。

绕了这样一个圈,整个救灾部队的行程已经高达两千多公里,更是经过了三次物资装卸。

由此文章的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场灾害究竟是天灾、还是祸?

如果我们有一条贯通哈萨克斯坦东西走向的南部铁路,那么托别的悲剧有多少是可以避免发生的?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声嘶力竭的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

“请哈萨克斯坦的铁路再快一点,追上它的民消逝的速度吧!”

如斯铁默夫在这篇文章刊登之后的第一个周一,公开宣布辞去他的内阁通讯部部长职务。

只能说苏共遗留的这个舆论体系,由于独特的垄断生态,早就已经忘了当年从弗拉基米尔到铁大叔,他们是怎么利用宣传和舆论把沙皇和孟什维克给打倒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了。

阿拉木图报这一连串的组合拳,不过是刚刚热身而已呢!

随着时间进1992年的冬季,哈萨克斯坦作为一个游牧经济为主的国家,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突发况发生。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