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亲亲故乡情断肠 > 第21章 1943年逃荒上江西

第21章 1943年逃荒上江西

当时间悄悄地来到了1943年的时候,谁曾想到,在南粤大地,一场因大旱而引起的大饥荒发生了。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这场大饥荒又尤其以汕地区最为严重和恶劣,而作为紧邻汕的位于莲花山脉东麓的客家地区也是同样逃脱不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厄难。

在1942年冬的时候,龙镇当地的天气就开始异常的燥起来了,其时,天天都是千里无云,都是万里无雨,天空每天都是艳阳高照,那燥、寒冷的西北风更是早早地就来袭了。

据说,从1942年10月份开始至1943年4月份的7个月里,当地的降雨量仅为400毫米不到,而在1943年的5月份至7月份的100多天里,老天爷更是滴雨未下,当地那是罕见的在连续大旱。

要知道,每年的5至7月份,那可是当地正常年的雨季呀,那是经常的要下滂沱大雨才对的呀!

又据说,从1942年10月份至1944年年初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当地的降雨量还不到600毫米,要知道,这里平常年的年均降雨量是达到了2800多毫米的呀,这降雨量在1943年里却减少了超过四分之三,这天旱的惨象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几乎都是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而落后,山区里公共的水利蓄水设施几乎为零,们的农耕生产几乎都要靠天、要看天吃饭。

在1943年的春季,在早稻春耕春种的时候,除低洼的耕地靠山泉水和余存的山塘水灌溉能勉强地上秧苗外,其他的田地则几乎都是无法秧种作了。

们便只能无奈地徘徊在田间地,在望天长叹,在忧心忡忡,有更是泪眼涟涟。

在如此过了三、两个月后,大约从1943年的5月份开始,老天爷每天则更是烈当空、热腾腾,因此,所有的田地便都先后开始出现了裂了,此后,植物开始枯萎、直至枯焦死,于是乎,放眼所及,一片焦黄,可谓是赤土千里,地面了无生机,无论是蔬果还是五谷副粮,农民那都是颗粒无收了。

至1943年的6、7月份时更是达到了最惨烈的程度,接着,旱继续延续到了年底,这样,农民在当年全年颗粒无收,以致就造成了当地史无前例的大饥荒。

另外,在当时,抗&&战争也进到了相对对峙的阶段。

一方面,政&府忙于抗战,便无暇顾及其他,再加上官员腐败、贪污成风,因而,政&府不但无能组织自救和抗旱,更还在搜刮民财。

另一方面,在&军“以战养战”政策的摧残之下,当地周边多数水陆通均被&军封锁控制,粮食等物资除被掠夺、搜刮外,更是被控制难于流通。

因此,这天灾再加上战争的祸,便使当地的生活更是火上浇油、困苦难当了。

在百业凋零、万物荒芜的困境下,便有官商勾结、哄抬物价,因此,一场天灾祸造成的灾难便炙烤了起来,使窒息难以生存。

首先发生的是粮价飞涨、米珠薪桂。在龙镇,在1942年的冬时,每斗大米是卖80多元,至1943年的2月份时,则卖到了近300元,而到1943年的5月份时,更是卖到了近1000元,米价翻了十多倍,而在1943年的6月份以后,则更是有钱都买不到粮食了。

其次是饿殍载道、饥不择食。山里多是穷苦家,多数是毫无积蓄,在断粮初时,们吃番薯皮、番薯叶、米糠、豆叶、苋菜、苦菜心等等,后来则吃猴、香蕉、山蕉、山苍、雷公根、青金树叶等野生植物,再后来,就连这些野生植物也都被吃光了,于是,们便开始吃老鼠、蛤蟆、蚯蚓等等,而到了最后,可以被放到嘴里的东西都没有了、都找不到了,因此,无奈的们就把观音土也塞到了嘴里、也强吞到了肚子里去了,于是乎,坊间的便开始水肿、肚胀,饿死者便众多,还有就是霍、痢疾等传染病也开始流行了起来,真是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啊。

第三则是抢食和盗抢成风。们为了活命,一见到好吃的东西便舍命强抢塞到嘴里,更有甚者,为了生存便更导致了猖匪强盗的猖獗,此时,甚至还出现了的毁灭伦的惨象。

第四就是卖儿卖。在无吃无喝、在无奈之下,与其饿死,还不如给自己的亲生骨留一条生路,有的便把自己的儿卖给了稍为殷实之家收养。

第五就是最无奈的选择,们便在开始卖屋卖田、便在拖家带小背井离乡去逃荒了,而在逃荒途中,又有卖儿卖者,更有倒毙路途、死尸枕藉的惨状,这更是惨不忍睹、惨绝寰了啊。

时年,传闻与粤东紧邻的江西赣南兵燹,有野火或为之大火烧出了广袤的荒地,该处地广稀,易于安身和得食;同时,也传闻与粤东紧邻的福建地区地广少,土地丰腴肥沃,雨水充足,也可以安身立命;另外,龙镇的大部分,其先祖几乎都是从闽南的上杭、永安及龙岩等地,以及从赣南的寻乌、安远、信丰和赣州等地迁徙而来。

因此,从1943年的5月份开始,当地的们便以村或以姓为群,纷纷地拖男带和带着族谱在向这些地方逃荒去,去这些地方寻根和寻求同姓族的接济帮助,以求度过饥荒。

在1943年的客地区,们短暂的逃荒“上江西”和“走福建”,这如果没有老一辈的讲述和传,则一般都鲜为知,一般都已被历史的烟尘所淹没了。

以上便是当时当地的饥荒时的宏观状况,下面,咱再来细说本书中的潘家及曾家的况。

当时,在潘家村的潘耀辉,他只有薄田三、四亩,其中水田只有二亩多、不到三亩,其余的则为旱地,平时,他的水田种水稻,旱地则只种些蔬果和番薯等农作物,田里的产出根本是不能够维持一家的温饱生活,幸运的是,潘耀辉是一个木匠师,他的手艺和工艺水平在当地那绝对是一流的,并闻名于当地的十里八乡,因此,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就要靠潘耀辉做木匠赚来的钱来买粮维持温饱和其他生计。

在1942年10月底收割当年晚稻的时候,由于气候变化和虫灾等原因,那潘耀辉家也只是收成了一千多斤的稻谷,这比往年已经是减少了数百斤的稻谷了。在平常来说,在两造之间,潘家只是缺粮一到二个月,这就要靠用钱来买粮维持。然而,在1943年2月份左右的时候,粮价便开始腾贵了,潘耀辉用尽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也只是抢购到了一丁点的粮食,然后,虽然家里开始节粮节食,但是,在经过当年春节和此前的食用后,其储粮也在1943年的4月份时便基本吃光了,家里便开始断粮了,因而,全家便开始加到了寻找野菜充饥的行列了。

同村的潘耀文和潘耀华两家况也基本相似,其实,潘家村大多数况也是基本相同。

另外,在饥荒面前,谁都不敢外出做生意,外出做生意也赚不了钱。

因此,潘家村便无不在忧心忡忡和艰难起来了。

至1943年4月底的时候,眼看老天在继续放晴、一点都没有要下雨的迹象,眼看这早造颗粒无收已成定局,同时,大家预计旱灾还必将加重,以后的子必将无法过活。

因此,潘家村的部分便开始商议要去逃荒了,都说,这逃荒也必须要趁早,趁部分还有丁点的粮食可以带作粮,另外,他们是准备上江西去逃荒的,因为潘家村的先祖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