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将要领悟大招,阳关三叠打
!)
走进铁木林,四下里静寂无声,偶尔有几只小松鼠从林间闪现,想要爬上铁木,无奈树太过光滑,刚爬了一小段距离,便哧溜一声又从树
上滑了下来。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地上零星的点缀着一些铁木的枝叶,与光在地面上投
的斑驳光影相映成趣。
李超超二继续向铁木林
处走去。
刘官玉查看了一下,在昨天砍的那颗铁木前停下。
这颗铁木的树光滑细腻一如往
,斧砍的痕迹早已消失殆尽,斧刃上脱落的铁锈也已变得与地面一样的颜色,刘官玉凭着方位和地面上的脚印,才能勉强辨认出这株铁木就是昨
砍过的那株。
站在树前,刘官玉仔细思索昨天砍柴的过程,最后总结出砍柴的两个要点。
一是砍的频率要快,二是落点要准,尽量砍在同一个位置。
刘官玉觉得,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它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刘官玉陷思索之中。
好一会儿,终于有了大致的方案,但还需要实践来检验,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没有行动的想法都是空想,行动远比想法来得重要。
刘官玉决定立即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首先,就是要通过实践找出距离地面多高才是最省力的位置。
这当然得一斧一斧的试验才行。
刘官玉修炼了两次,一共砍了二十七斧,总算是把最佳位置找了岀来。
离地三尺三!
下面就是解决落点准的问题。
双手紧握住漆黑发亮的斧柄,亲切的感觉越发清晰起来。
挥动天,沉重的感觉中多了一丝轻灵飘逸。
这是一种很矛盾很奇怪的感觉!本不应同时出现,但却偏偏同时出现了!
刘官玉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非常矛盾的感觉!
但想来应是好事,便不再纠结,先砍了铁木再说。
使用哪一招好呢?是斜劈还是横砍?
苦于从未修炼过斧法,刘官玉只好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横扫千军这一招其实是刘官玉从旁处观看得来的拳法,昨天以斧使拳,虽可堪使用,却总觉有所欠缺!
真气运转,发力技巧,招式衔接,都存在诸多暇玼!
要是能有一套斧法该有多好!
刘官玉暗自叹息一声。
“还是先从横砍开始吧!”
刘官玉低语一声,以弓步姿势站好,双手位于身体右后侧,将天抬至三尺三的高度,双眼紧盯着树
上那道离地三尺三的印痕,力起双脚,功聚双臂,手中
天猛然挥出,同时沉身坐马拧腰发力,右弓步急变左弓步,从右后朝前猛然平平挥出。
呯然巨响中,天与树
狠狠撞在一起,一
刚猛的反震之力传来,刘官玉双手顺势后扬,脚下弓步再变,将反震之力消弥无形。
再看树,那道印痕上面一寸左右位置多出一条印痕来,二者虽未重合,却也相距甚近!
再次连砍八斧,刘官玉终于疲力尽。
树上那道印痕旁边,又多岀几道印痕,只有两道与之重合,令得树皮微微下陷,显露出一条凹槽来。
相比昨天,落点已准确了好多,效果十分明显。
坐在地上修炼一会儿,刘官玉又开始砍柴大业。
弓步砍九斧,马步砍九斧,无极桩步砍九斧。
又有好几次砍在树上的凹槽之中,令得其下陷更
。
“再来一通斜砍吧!”
刘官玉将斧抬高到四尺多的高度,朝着那道印痕,猛力挥动巨斧,天带着一
凌厉的气势砍在了铁木树
上,呯然巨响中,斧刃砍在了那道印痕的上方,树
微微摇晃,刚猛的反震之力传来,斧刃甫一接触便被弹开,
天被反震得斜斜向上飞起。
刘官玉并不与这反震之力硬抗,双手也顺势向上扬起,在空中划过一道半圆,
天反震之势这才耗尽。
再次力聚双臂,刘官玉挥动天,又是一斧狠狠砍下!
这次却是砍在了那道印痕的下方,离得虽然不远,却也不近。
如此连砍九斧,竟然没有一斧砍在那道印痕之上!向下斜砍的效果一差至此!明显不佳!
向上斜砍呢?
刘官玉也想试试。
朝着那道印痕,刘官玉再次挥动天斜向上猛砍。
天与树
相撞的瞬间,反震之力尤为凶猛难挡,刘官玉踉跄着后退两步,这才化解掉那
凶猛霸道的反震之力!
继续挥动天猛砍,七次之后,刘官玉就已
疲力尽!
之所以少挥动了两次,是因为斜向上砍时,反震之力特别凶悍,需要消耗更多的内力来化解。
到底哪种方式方法更好呢?
刘官玉坐在地上,苦苦思索。
平砍、斜向上砍和斜向下砍三种砍法,平砍无疑是最佳方式。而马步、弓步和无极桩步三种步法,弓步无疑是最有力的方式。
通过对比,刘官玉最后选择了弓步平砍的招式!
弓步平砍,刘官玉仍然把这一招叫着横扫千军。
刘官玉便以这一招横扫千军又连续砍了几十斧,树上那道凹槽持续加
,最后终于树皮
烂,露出里面的树
来。
望着那树皮烂之处,刘官玉激动得几乎热泪盈眶。
从昨天砍到现在,总算是将树皮给砍了!
这也算是从无到有的突吧!
砍柴的进度明显比昨天快多了!
刘官玉又思索了一阵子,发现树的强大反震力,算得上是砍柴最大的拦路虎,倘若没有这种反震之力,砍柴的速度定会快上许多。
怎么样才能快速化解反震之力呢?
刘官玉细细思量,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把自己的运劲方式给改一改,不能再一味猛砍,要有刚有柔,有放有收,有攻有守。
但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甚是困难。没有浑厚的功力和极高的悟,岂能轻易做到!
无意之中,刘官玉想起了王一水金钟罩的反震之力,二者似乎如出一辙。
不过显然铁木的反震之力似乎更为高明,比之金钟罩的反震之力更加刚猛,更加脆,更加迅捷,金钟罩的反震之力是先挡住对方的攻击再产生,而铁木的反震之力是与挡住外来攻击同时产生。虽然这二者之间,只有些微的时间差,但就是这点时间差,对高手来说,就是天差地别,决断生死。只因金钟罩的反震之力产生之前的空隙,给敌
留下了致命的可乘之机,而铁木的反震之力却是一沾即起,毫无
绽可寻。
到底怎样才能迅速化解这种反震之力呢?
刘官玉对此毫无经验,想问师尊,却又在闭关。
只好先在实践中摸索。
不知何时,他喜欢上了这种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前进的动感觉!
刘官玉决定先使用留三出七的方法,七成内力运斧,三成内力留待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