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晚上,李休照例来到缝尸房。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房间里,放着一具尸体。
死者叫徐四海,为刚正不阿,喜好打抱不平。
因为武艺高强,有豪侠之名。
四里八乡的都非常佩服他,无论家里出了什么事
,比如老婆跟着别的男
跑了,儿子跟着村里的寡
跑了,
儿跟着邻居家的儿子跑了,家里的猫跟着流
的野狗跑了……
诸如此类事,事无大小,所有解决不了的纠纷,乡亲们都喜欢去找徐四海,让他来帮忙裁断。
至于官府,平民老百姓一般没有什么大事,是不敢去找的。
一方面,是因为衙门的官差,不喜欢处理这些毛蒜皮的小事,大多数时候,都是连
带吓,敷衍了事。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官差办案,需要茶水饭费。
这倒不是说他们贪得无厌,而是因为一个县只有这么几十名官差,但他们要面对的,却是几万的纠纷。
而这几万,还不是聚集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各个乡镇。
古代不比现代,通非常不方便。
为了处理县城以外的案子,官差们往往跋山涉水,一去就是两三天,吃的住的,朝廷都不给报销。
要让他们自己掏银子,这显然不可能。
所以,也只能让报案的老百姓自己来出这笔费用。
当然,虽然这是不成文的规定。
但也有个别衙役,比较贪心。
要是报案的苦主银子给的不够,或是不给钱,他就不办事,甚至还有可能捏造子虚乌有的罪名,将苦主当成凶手抓起来。
诸如这类事,经常发生。
所以,老百姓但凡出点事,能够自己解决,或是找乡里德高望重的乡绅解决的,基本上都不会是招惹官府的
。
徐四海有豪侠之名,自然成为了平民老百姓首选的对象。
而他办事也公道,讲究以理服,能够动手解决的事
,绝不多说一句话。
遇上个别嘴硬的、不要脸的、自以为有几分能耐的恶,他就石
砸,棍子敲,直到把他们揍得腿断胳膊折,跪在地上哭爹喊娘,向他开
求饶,他才肯罢手。
每当他盛怒的时候,没有敢劝他。
不过,他虽然脾气比较火,但他孝顺自己的母亲,不管生多大的气,在母亲面前,永远都是和颜悦色。
就连脏话和粗,也一直忍着不敢说出来。
他的母亲,对他的管教,非常严厉。
每次当他做错事,都对他痛加斥责。
大多数时候,徐四海都不认为自己有错。
但他担心母亲气坏了身体,无论她说什么,从不开反驳。
不过,他虽然表面上恭顺听从,但一出门,就将母亲的劝告和教训,全都忘得净净。
一有来找他,就又跑去帮别
主持公道。
徐四海的邻居,叫孙军。
他有一个外号,叫孙惧内。
他的老婆王氏,异常凶悍,不仅天天打他骂他,还虐待他的母亲,不给她饭吃。
有一次,孙军的母亲,因为看见儿子被打,心中不忍,便说了王氏几句。
王氏很生气,恶狠狠地扇了她一个耳光,并且将她关在房间里面,连水都不给她
(本章未完,请翻页)
喝一。
孙军不敢违抗王氏,便趁着她出门的时候,偷偷给母亲送了一点吃的。
王氏回来之后,发现了这件事,便对着他大打出手,言语间百般辱骂,吵得连邻居都围了过来。
但谁劝也没有用,王氏依旧肆无忌惮,非但没有出手,下手还越来越重。
徐四海刚好从外面喝酒回来,得知事的原委之后,当即勃然大怒,冲进去将王氏狠狠打了一顿。
并且强迫孙军,写下休书,将王氏丢出门去。
王氏伤痕累累,在熟的搀扶下,回到家里,向父母兄弟哭诉,要求他们替自己出气。
徐四海“凶”名在外,王父不敢与他硬碰硬,便跑去衙门报官,状告徐四海醉酒伤,还
迫孙军和王氏离婚。
主审官员立即传唤徐四海和孙军,孙军害怕王家,担心他们事后报复自己,便说他不想离婚,那封休书是徐四海强迫他写的,他也是受害者。
徐四海万万没有想到,孙军不感谢他也就算了,竟然倒打一耙,都被王氏欺负成这样了,还替她说话。
他感到非常心寒,立即在堂上对着孙军大骂,还想动手打他,但被衙役拦住了。
因为扰公堂,徐四海被打了二十大板。
挨打的时候,徐四海始终一声不吭,主审官员对他非常敬佩,便让给他搬了一张凳子,还在上面铺了一张垫子。
随后,主审官员问他,为何要这么做。
徐四海说出了孙母受虐的事,还说邻居可以作证。
于是,主审官员便将孙母和孙军的邻居全都叫了过来。
因为有众作证,王氏百
莫辩。
主审官员承认休书有效,但徐四海故意伤,不予提倡,将他关
大牢之中,坐了三个月的大牢,以示惩戒。
因为这件事,徐母气得痛哭流涕,茶饭不思,渐消瘦。
徐四海回家之后,听到妻子说起此事,心中悲痛自责不已,急忙来到母亲房中,跪在地上请她处罚自己,还说自己非常后悔,以后再也不会多管闲事了。
但他的母亲只是别过去,以手抹泪,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打他骂他。
徐四海的妻子周氏见状,知道婆婆这一次是真的被丈夫气到了,连忙跪在地上,替丈夫求。
看到周氏也跪了下来,徐母这才心软,哭着用拐杖痛打了儿子一顿,又拿针在他的胳膊上刺了个十字花纹,让他牢记这次训戒,再也不要在外面惹是生非。
徐四海向她发誓,以后一定会安分守己,再也不动手打,去管别
家的事
。
见他语气真挚诚恳,徐母这才原谅了他。
徐母为善良,平时里喜欢布施化缘的和尚、道士,常常将他们请进家里,做斋饭招待他们。
有一次,有个老道士来到他家门。
徐四海正准备出门,见他衣衫烂,将他当成乞丐轰走。
徐母看到了,立马走出来,言辞严厉地指责了他。
随后向那老道士道歉,想请他进家里吃午饭。
但老道士说,他不是乞丐,不食嗟来之食,只向徐母要了一瓢水。
徐母知道老道士这是在生徐四海的气,便叫住徐四海,让他向老道士当面道歉,请求他到家里吃饭赔罪。
徐
(本章未完,请翻页)
四海心里很不愿,但他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只好低声下气地去求老道士。
老道士被徐母的诚意打动,这才开对徐四海说道:
“你们是积德行善之家,本该有所福报才对,可贫道观施主,满脸黑气,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有祸患来临,施主最近,可有在外面得罪了什么仇家?”
徐四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