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铁血小千户 > 0122 三易其稿

0122 三易其稿

正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一点,萧文明对于走通毅亲王这条门路,其实并没有多少信心。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但是温伯明这边却是胸有成竹。

他说道:“好比毅亲王这样的物,跟他巧言令色是不会有用的,只有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把道理讲明白了、讲透彻了,再真意切地拜托两句,才能够把他打动了。”

温伯明一边说,一边十分随意地坐到了萧文明书房的书桌前,将已经半了的墨重新磨匀,提起一只毛笔,展开一张宣纸,便逐字逐句地写划了起来。

只见他写道:如今朝廷疲敝、设计堪忧,北有戎羌袭扰已呈糜烂之势,南为赋税要地必不可有半分祸。倭寇虽小,却如疥癣之疾,倘若不能立即医治痊愈,则必皮开绽,酿成大忌,故不可不除也!“

如此这般,温伯明将倭寇之消灭的必要,以及计划中消灭他们的手段,逐一写了个清楚,并且着重铺开同倭国通商的打算。

第一,倭寇千里迢迢而来袭扰中原地方,所谓的不过是一个“财”字,只要同他们通商,他们有正经的办法可以赚钱,自然也就不会去把脑袋别在腰带上动武了。

第二,现已查明,倭国国内也同样是大之局,其中不少诸侯,也正谋求同大齐朝通商的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赚取大笔利润,同时可以积攒物资,壮大自己。因此通商之权,在倭眼中,可谓是奇货可居,完全可以以此为挑拨离间之计,用倭寇去打击倭寇,倭寇之自平。

第三,倭国盛产黄金白银,而朝廷现在正是用、用钱之时,同外国通商,同样可以赚取大量的黄金白银,正可以用于扩充军备。写上这一条,萧文明已经做好了准备,多少是要在自己赚取的利润里分出一部分给朝廷的,这算是买平安的钱了。当然了,这笔钱肯定是要比经过市舶司层层盘剥所出去的利润要少得多了。

第四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萧文明才是最好的同倭国实现通商的选。以大齐朝的名义实现通商,那规格就太高了,要统筹朝廷各大衙门,又或许有御史言官出来讲话,没个两三年是绝对办不下来的。

可要是转而委托萧文明进行通商,这一切就要简便多了。

万一朝廷政策有所变化,需要调整通商的条例,那让萧文明朝令夕改都是可以的,这就是俚语俗话所说的“船小好掉”的道理。

此外,萧文明好几次出手诛杀倭寇,在倭寇之中已然有了威名。倭寇听了他的大名,怕是要吓得尿裤子,谁敢在做生意的时候骗他?这不是嫌自己命太长吗?

因此,这无论如何,要比从朝廷中枢里派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昏官过来要强的多!

温不明书生意气,一篇文章写得文不加点,萧文明接过一看自然是赞叹不已。

可温伯明自己看了一遍,却是眉紧锁、大摇其:“这篇文章写的太客气了。毅亲王的为,天下想拍他马不知多少。文章这样写,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反而显得太过谄媚。像这样丢了风骨,毅亲王他老家也未必会赏识……这篇文章,学生竟从一开始就写岔了!”

温伯明越说越是气馁,忽然站起身来,一把抢过萧文明手里拿着的稿子,双手扯了个碎,扔到一边坐下来又重新提笔写了起来。

他新写的这一篇稿子,道理还是那些道理,但语气就要随便了许多,好写得好像是家长里短随提起一样,颇有几分循循善诱的意思。

这一份稿子,萧文明读起来十分轻松畅快,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毅亲王老爷子读起来,想必也会觉得十分亲切。

然而温伯明校对了一遍,又觉得不满意,喃喃说道:“萧兄只同意亲王有过一面之缘而已。写得如此随便,反而做作不自然,难保不会被毅亲王看出马脚。”

说着,温伯明又将这心写成的一篇稿子扯了个碎,扔到废纸篓里去了。

萧文明看着都可惜。

温伯明可是名动江左的大才子!

他诗词书画,无一不,光这写就这篇文章的一笔好字,序文、题跋、墓志铭——那是有是要花大价钱的润笔来请他写的,而温伯明有时候都懒得搭理他们。

而方才那心写成的两件稿子,洋洋洒洒数千字,这样的篇幅要是拿出去卖,小说也能值个一二百两银子。

而这两篇已经是很不错的文章,就这么被温伯明毫不吝惜地撕成了碎片,那就相当于把一二百两银子直接扔到河里去,“咕咚”一声听个响,掉到水里就不见了……

这样的行为别看来非常可惜,说不定肠子都青。

然而在萧文明看来,却显得十分正常。因为温伯明的脾气,萧文明是最了解不过的了。

这位温先生原本就是个小心眼的读书,而在作文写字方面更是像犯了强迫症一样,有时候自己写的稿子分明没有写错,只是一点一划写得有些不满意了,便索再写。

而这篇写给毅亲王的稿子,原本尺度就很难把握,写的太严谨了——未免疏远;写的太随意了——又似乎不当一回事儿。其中的力度极难把握,也难怪温伯明会这样反复斟酌、反复推敲了。

终于,第三篇稿子写完了。

这篇稿件写得却是见微知著,写成了一封回信的格式。

一开始,就说毅亲王之前给萧文明的那一封信,萧文明已经收悉,并且已按照毅亲王的指示,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于是,萧文明便顺水推舟,将如何处置活下来的倭寇的事,向毅亲王汇报了一番,这样也就顺理成章地把话题引到了同倭国通商的事上。

这一番铺垫就显得十分自然亲切了,从私事出发又到公事手,最后又回到私事,可谓是顺理成章、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这一稿,不仅萧文明看着天衣无缝,就是温伯明读来也十分满意,欣慰地说道:“不是学生夸,就这篇文章,即便是状元之才、龙凤之姿,也未必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写得出来。来,萧兄且把稿子给我,我要……”

萧文明唯恐温伯明又将这一稿给撕毁了,忙问:“温先生想要做什么?这稿子写得好得很,可别再扯了!”说着,他已将稿子藏到了身后。

温伯明见萧文明这副小气的模样,赶忙解释道:“萧兄尽管放心,这一稿我也觉得满意,只是个别句子词汇需要再斟酌一下。我再改一改,重新誊清,便可到毅亲王那里去了。”

温伯明擅长各种书体,尤其擅长狂——一笔字,写得那叫一个龙飞凤舞、写得那叫一个汪洋恣肆。

然而这一篇文章温伯明显然是用了心的,一改原本的狂放的书法,敢以异常端正隽秀蝇小楷,一笔一画写得一丝不苟,光看这一笔赏心悦目的字,甚至不用去看文章的内容,便知道,这乃是一篇绝世好文。

因此萧文明止不住地感叹:“多亏有温先生帮忙代笔。否则就是把我榨了,我也写不出这样一篇文章啊!”

“那倒未必吧。我也不过是越俎代庖而已。萧兄一本《三国演义》,一本《水浒传》写来也是气回肠、脍炙,这样的书,我断断是写不出来的!”

一提这话,萧文明就更加不好意思了。

这两本书,哪是萧文明写的啊?说难听些就是他抄袭的!

凭着自己在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