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 第十四章 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第十四章 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和丈量田地同样重要的另一项工作就是清查。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虽然说县衙有全县的黄册,但是那种东西基本上就可以扔掉了,用来擦都嫌太硬。

普查从古到今都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工作,就算是在沈墨生活的那个科技发达,社会昌盛的时代,每次普查都没办法做到完全的统计到每一个

黑户多的出乎意料,而成为黑户的原因也往往超出一般的想象。

在古代这种封建体制下隐匿的更多。

比如说地主的家都不会算在里面,而很多失地农民也会被迫卖身给地主成为地主家的田

这一部分就等于从户册子上消失了。

而官府的黄册上统计的数字跟实际的数字相差甚远,很多时候甚至差距能达到数倍乃至十几倍之多。

在皇权不下下,基层设在县城的况下,朝廷能收多少税真的全靠当地的士绅说了算。

就拿焦家庄来说,虽然按照从黄顺家里搜出来的册子统计显示有丁四百五十八之多。

但是请注意这里的丁标准是第一只算男丁,不算。

第二是只统计十二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小于十二岁和大于五十岁的都不统计。

还有,黄家的家丫鬟这些都是不统计在内的。

沈墨要求这次统计,一个是所有都要被纳统计范围内。

第二则是超过十二岁以上的就要分家另立门户。

为了保证村民愿意分家,针对这一条沈墨给出了相应的分地配套措施:按户分田,每户二十亩。

这样一来,会担心分家而失去劳动力的村民就会主动要求分家,这样虽然分开了,但是每家的田地却变多了,他们自然会拥护这条政策。

统计这件事沈墨给了孙翔,小伙子在军校的时候是区队长,有领导能力,而且做事认真,是目前最适合的选。

除了孙翔本,沈墨还给他另外分配了五个民兵作为帮手,成立了临时的普查小组。

沈墨宣布,被烧毁身契的所有的家丫鬟,都会被重新编成民户,获得分田的资格。

他们就算自己种不了地,也可以佃给其他去种。

当然,租子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这一条让那些被解救的家丫鬟们感激不已,有甚至跑到沈墨的屋子外面跪了一个时辰才流着激动的泪水离去。

虽然很多村民对于给家丫鬟们分田这一条有些意见,但是却也只是发发牢骚,不敢生出什么事端来。

沈墨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也有心理准备,知道这些村民对这些当过家有偏见,认为他们给黄顺当过家就都不是好东西,所以没有资格分田。

另外,他们的家身份也让这些自己本身就是佃户的村民生出一种优越感,甚至有觉得沈墨应该把这些跟黄顺一样统统打死。

他们完全忘了自己以前可是无数次的偷偷羡慕过这些不用辛苦种地还每月都能领月钱的家的。

对于阶级的认同,往往远远大于对于类本身的认同。

佃户和家虽然都是社会最低层的群体,可是却以产生了鄙视链。

沈墨此时,更刻的认识到了太祖说的思想的改造才是最难的改造。

不过这些事都得慢慢来,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越来越多,丈量田地和清查这两项工作是下一步分田工作的前提,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在常军和孙翔两的带领下迅速的向前推进。

就算出现一些想闹事,也很快就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沈墨这些可都是拿起笔杆子治民,提着刀就能杀的猛,虽然打定主意要收民心,但是也不会过于纵容。

尺度把握的很好,宽严相济,恩威并施。

铁牛带着十个组成了临时巡逻队,扛着枪挎着刀在四处巡逻,重点是盯着县城的方向。

根据黄顺心腹家黄三的供述,东安知县刘同仁一个月前摊派给了焦家庄五百石粮的秋粮征收任务。

说是五百石,但是到了县衙肯定要克扣一些。到了府衙又有克扣一点,到了省城还要克扣一点。

再加上沿途运输的损耗,这五百石粮食最终能到朝廷手里的估计剩下不到一百石了。

这可能都算是多的。

有些狠一点的地方官,可能最终给朝廷的只有从农民手里收上来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这是自下而上的克扣搜刮。

反过来,朝廷下达的征粮征税任务,比如任务是一百两银子,经过各级官吏的层层加码,到了农民跟前,估计就变成了一万两甚至更多。

很多政策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是却唯独忽略或者说小瞧了地方官吏的贪婪程度。

民反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五百石粮食说多也多,但是说少也少。

光是从黄顺大宅后面的粮仓里清点出来的粮食就有一千多石。

但是黄顺自然不可能自己去承担这些的,必然是要把这些转嫁给焦家庄的村民们的,所以才会那般狠毒的涨租涨息,死焦老幺两子,最后丢了命。

而再过三,就是刘同仁派过来收粮的时候了。

这几年吴三桂造反,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起义,清廷基本上一直在打仗。

打仗那么费钱,各种花销自然都会摊派到普通的百姓身上。

也就是从明朝末年开始,番薯和苞谷这两样外来作物在全国大规模的已经推广种植开来。

甭管味道怎么样,但是着实能许多本能没机会活下去的活了下来,也因此实现了大规模的增长。

有了,就有了劳动力,就有了征收赋税的对象。

朝廷才有钱到处打仗,才有了所谓的盛世迹象。

虽然其中也有统治者的一些功劳,但是远远没有后世一些所谓的历史学家吹嘘那般伟大。

不说别的,沈墨光是看着眼前这些瘦骨嶙峋,满脸菜色,甚至穷的全家只剩一条出门裤子的村民,就觉得所谓的盛世不过是一个许多彩虹吹起来的笑话而已。

活的都不像,这也叫盛世?

这一,沈墨正在焦家祠堂改造成的村公所办公室里跟常军、孙翔和铁牛等讨论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常军和孙翔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丈量田地和清查两项工作基本上都快接近尾声了。

“目前总共丈量出了一万一千三百余亩地,按照肥力分成了上田,中田以及下田三等。”

“其中靠近溪边的上田总共有一千两百亩,中田有七千四百余亩,剩下的三千亩左右都是靠近后山的下田。”

“如果后期咱们组织手再多开垦一些的话,后山还能多增加五百多亩下田,用来种植包谷玉米这些杂粮还是可以的。”

常军拿着小本本回报道。

听得都有些惊讶,没想到一个焦家庄竟然能有这么多土地,还是在山多地少的永州。

沈墨也很惊讶,不过心里却很开心。

这说明选择焦家庄当做第一个根据地是选对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