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一场更大规模、更为刻的改革运动已在酝酿之中,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对熙宁时王安石的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是在庆历新政的基础上扩大和
化的。
回忆至此,陆垚直接找到了庆历新政失败的直接原因,在中国封建社会,要改革封建官僚体制,说起来容易,然而要真正做起来,却似难于上青天,这对宋代来讲更是如此。
因为在宋代,官僚地主阶级在官员丧失世袭爵位和封户特权的况下,为了确保“世守禄位”,又参照唐制,制订扩大了中、高级官员荫补亲属的“恩荫”制度。通过恩荫,每年有一大批中、高级官员的子弟获得低级官衔或差遣,且宋代恩荫,不仅极广,而且极滥,每遇大礼,“臣僚之家及皇亲、母后外族皆奏荐,略无定数,多至一二十
,少不下五七
”,并“不限才愚,尽居禄位”。因此,要打
或限制官僚贵族这一特权,无疑会因触动官僚贵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
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
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裁减冗官、
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
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
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
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
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
北宋皇室的政策是抑制武将,其办法一是重用文,二是实行更戍法,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国防。而废除庆历新政,则是为了皇室利益牺牲了改革。
当然,除此之外,围绕范仲淹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朋党之争。
除了少数锐意进取的有识之士,官僚、地主、富商等既得利益阶层大都满足于现状,只顾个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一旦新政触犯了自身利益,他们就坚决反对,群起而攻之。朋党之说基于儒家思想君子与小
的观念,这是简单对立、非此即彼的思想观念,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反应
或
格;在现实生活中,结党的未必是小
,言利或谋利的也未必不是君子。一旦被提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就会被一些政客用作打击政敌的武器,而且极具杀伤力。
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范仲淹的用,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事实上,范仲淹所任用的推行新政者,往往议论多,而实际行事少,有的甚至好标奇立异,发空论,言行不检。
例如石介,连拥护新政的欧阳修也觉得他“自许太高,低时太过,……好异以取高”。
反对新政的更指责范仲淹等“凡所推荐,多挟朋党,心所者尽意主张,不附己者力加排斥,倾朝共畏”。
一番回忆过后,陆垚只觉得,这庆历新政的失败是注定的,这当中除了触犯道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之外,更多的,还是跟范仲淹本身的为,以及改革措施不上不下的
度有直接的关系。
其实,要说起北宋的变法,也就属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还有后来的王安石变法算是重大的变法了,只不过,这两次变法最后也都是以失败告终。
现在陆垚面对的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新政发生之时,自己到时候该如何自处?
是选择跟范仲淹站在一起进行变法,还是说,选择跟保守派们看法一致,抵制变法呢?
自从之前遇到棠溪之后,陆垚其实就已经暗自下定了决心,变法,是势在必行的。其实对于陆垚自己来说,他现在已经是一吃饱,全家不愁的程度,要说如果不想多事,他完全没有必要参加科举考试
仕为官的,单就凭借他现在手下的这些产业,就已经够他一辈子衣食无忧了。
陆垚本想做一个懒散的,就在这汴梁,逍遥快活过完一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他终究还是一个感的
,当他看到民不聊生,外城区的百姓都吃不上饭的时候,陆垚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而举办新蹴鞠比赛,就是陆垚决心进行变革做的第一个小型的尝试。
变法,不为别的,就是想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陆垚心里就是这么想的。这种想法,或许范仲淹和王安石初期进行变法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吧。
然而,有庆历新政的例子摆在眼前,陆垚也知道,变法绝非易事,从上到下,要考虑的东西可以说是非常的多,单靠他自己一个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其实陆垚也一直在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
。
单就目前来看,曹诱,十分符合这个要求,而至于苏轼和苏辙那边,陆垚还是要看看接下来他们二的表现。要知道,苏轼可是后来十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所以陆垚把并没有百分百的信心,自己进行变法的时候,苏轼会选择跟自己站在一边。
单就曹诱一个,势单力孤,但是,若是跟范仲淹他们站在一起,皇上赵祯其实是最讨厌结党营私的事
的。
想来想去,陆垚最终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那就是,变法,陆垚还是会支持范仲淹进行的,只不过,要改变一下变法的具体内容,当然了,也要平衡好各方利益。在陆垚看来,他始终是要把民心放在第一位的,庆历新政,其实并没有更多考虑农民和普通百姓的想法。
当然了,单单只有自己的加是不够的,陆垚算着,现在的王安石应该是在外地,如果到时候,能够提前找到王安石,将他还在萌芽当中的变法想法,结合到庆历新政当中去,这样就可以将变法的内容进行一个融合,到时候发挥到最大效果。
关于变法的事,陆垚决定暂时就这么做,到时候应该大家都会统一站到变法一方的阵营当中,但是到时候,陆垚觉得应该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也就是说,在这整个的变法阵营当中,还应该再次细化,分成几个小阵营。这几个小阵营,对外的态度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支持变法。但是内在还是有着一些区别,可以让他们负责不同的变法方向,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内部因为想法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另一边,也可以让赵祯打消一部分对于结党营私的顾虑。
变法的事思考完了,陆垚又想起了范仲淹上台之后的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宋夏战争。
陆垚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倒是没有做过多的考虑,是一定要支持的。毕竟,参加完科举考试,若是能够成功进仕途的陆垚,对他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机会,自己如果在这次战事当中立下一些功劳的话,那么多余之后进行变法,自然是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现在范仲淹风正盛,陆垚本以为自己这一个无名小卒不会引起他的注意。没想到,这范仲淹不但知道陆垚的名字,而且还在赵祯面前提起了自己,并且看样子是十分想要见到陆垚,所以才会表示说要去看新蹴鞠大赛的热身赛的。
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