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譬如朝露,青青子衿 > 第55章 此去扬帆济沧海

第55章 此去扬帆济沧海

在农村的这几年,有苦、有累、也有甜。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谢晓晨原来吃不饱、穿不暖,是同龄里面当之无愧的小个,但是在农村大家一起赚工分、吃大锅饭。即便缺乏油水,食堂的伙食仍然滋养了他,各种农活磨练了他的身体,他的个子蹭蹭地往上长,一直长到一米七八,超过了很多曾经欺负他为乐的。一马步、一声吼、一咬牙、一叉腰,180斤的麻袋也能扛得起。

当时老乡家有谁盖房子或上梁,他经常去帮忙,一是讨好家以后在村子里的子好过些,另外一个原因是活的都可以吃到香的西红柿蛋臊子面。

再加上生产队队长儿蔡琳时不时拿她的粮救济他,谢晓晨的子比原来好过了很多,清秀削瘦的脸上总算多了一点

那些年,他一直暗恋和苦恋着这个孩儿,她有一双闪亮的黑眼睛,长长的睫毛一眨一眨,看他的时候也脉脉含。然而,就当时的观念而言,两的家庭条件相差实在太大了。在外面前,两仅仅是眉目传,从来很少互相说话。后来她进城当了工,成了先进的领导阶级,而他还在乡下队务农,放眼望去看不到任何出路,一切未说出愫便不了了之了。

从1976年开始,先后两批招工回城没有谢晓晨的份,或者说他压根就不知,等到有知青离开才知道有过这么一回事。他的心一度非常沮丧和沉重,但并没有沉沦,依旧在苦苦的挣扎着、努力着。有些知青看不到希望,开始打架斗殴、偷摸狗、或是流氓犯罪,但好在谢晓晨已经长成大个子,没什么敢主动以武力招惹他。

1977年10月下旬,全国各大报刊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77级高考将于冬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谢晓晨知道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了,立即投了紧张的复习当中。他白天在地里活,不可能带厚厚的教科书下地,袋里面顶多揣几张纸。他便利用晚上收工的时间,把教科书里看到的、自己觉得是要点或者问题的写成提纲。

到地里活总有休息的时候,当休息时村民和知青们坐在一起说笑聊天,谢晓晨就在旁边找个田埂坐下来,认真习读他自己归纳总结的那几页纸。

年轻的知青们都觉得他不太合群,有调侃他说,“哟,这可是未来要做大科学家的啊!”

还有跟他并无过节,就是看他这副独来独往的样子不爽,莫名其妙就挑衅道,“呸,他要是能考上大学,我的姓倒过来写。”

谢晓晨闻言只是笑笑,没说什么,在他最难熬的子里,各种不堪忍受的体罚和虐待都经历过了。这些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不过是暂时离开父母下乡种田罢了,他们自以为伤的言语对他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事实胜于雄辩,他会让所有瞧不起他的目瞪呆、后悔不已的。

功夫不负有心,1977年的冬天,谢晓晨同全国五百七十万考生一起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二十七点三万,录取率4.79%。他所在的蔡庄生产大队一共有80多名知青,20多名本地学生,多少报名高考他不知道,但只有他一考上了大学,名列温州市第十五名,越过了省外重点院校分数录取线,被武汉大学优先录取。

收到轰动全村的录取通知书以后,谢晓晨在路上碰到一个曾经喜欢打他的知青,对方斜着眼上下打量着他,说道,“恭喜你啊,你现在可是从鞋帮升到帽檐了。”

他一时语塞,不知怎么回答对方。沉默一会儿后,他才淡淡地说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蔡庄生产大队这个窝里飞出了一只金凤凰,固然有始终看他不顺眼,但也有态度骤然改变。另外七名跟他是点的知青提议在他离开前聚在一起,他们吃了一顿与他合影留念,并希望他在照片上题词,借他这个新出炉的大学生所书吉言尽快回城。

谢晓晨想了想,他这些年学业荒废,好久没有读诗词了,唯一看的一本小说还是蔡琳偷偷塞给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考前临时抱佛脚只来得及补习数学,语文还是靠着小时候父母给他打的那些底子勉强过的关。

回想到双亲俱在时,他也曾少年不知愁滋味。

这些年,他努力克制自己,很少忆起他们,不然与手上的子一对比,那滋味未免太辛酸了。

他们一家以前居住的院子里有一株巨大的枣树,父亲被抓走之前,他对即将到来的巨变毫无所知,一心只数着子盼着秋天和母亲一起打枣子。那年夏天,他躲在枣树下纳凉,父亲则在一旁读书,有的时候碰到好的句子,还会朗诵出声。

在他印象中,除了岳飞的《满江红》之外,父亲最诵读的一阙诗词便是李白遭受谗毁被贬离长安时所作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孩子的记忆力十分惊,父亲只是念过几次,他便能记得一字不差。当他随着父亲一起背诵时,后者会望着他露出惊喜的笑容,赞许地摸摸他的叮嘱道,“大丈夫当为国之栋梁。晓晨,你记好了,即便前路再难,也要心存希望,就像李太白一样,坚信‘长风会有时。’”

如果不是当初父亲这样一番殷切的叮咛,或是后来没有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做榜样,谢晓晨觉得他根本不可能挨过漫长的黑夜等到黎明太阳即将升起的那一刻。

所以当七名知青眼地看着他、等着他题词时,他只踌躇了片刻便决定改动一下李白最后两句话,提笔写道—“此去扬帆济沧海,续学立命照九州!”

这是他的宏愿,也是他对一同度过青春岁月的伙伴的寄望。

之后,几告别,他回寄居的农舍准备收拾东西前往武汉。

也许是趋利避害的使然,曾经抱团排挤他的亲戚们见他考上大学了,立即刮目相看。在他11岁那年指着他的鼻子骂“小崽子你怎么还不去死”的远房婶婶仿佛变了一张脸,洋洋得意的对别放马后炮,“哎呀,我就说嘛,他是谁啊?他可是谢则梁的儿子,家祖上就是读书,脑瓜子聪明的很,解放前便从北洋大学毕业的哩!”

有那些为厚道一点的,不好意思一下子翻脸如翻书,便讪讪地道,“钱够不够使呢?大家凑一凑,还是可以拿出你的学费和生活费的。”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子,谢晓晨心中再是膈应,也不得不弯腰收下他们的钱,才得以读完大学,获得安身立命的本领。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