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太监会武功是真实存在的!
“沐瑶,你真厉害,”朱允熥竖了大拇指:“你练过《葵花宝典》?”
沐瑶对朱允熥的胡说八道已经习惯了。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几个汉子爬起来:“你们等着!”
罗佃户这下惊呆了,这几个的身份恐怕很不简单。
看穿着,看容貌,恐怕能跟知县平起平坐了。
不过,自己欠着东家的租子,东家欠着县里的公粮。
县里就派直接找佃户收。
今天客把这几个地痞打跑了,改天他们又会来。
到时候,子恐怕更难过。
罗佃户蹲下来,抱着,唉声叹气。
沐瑶则是一个劲地给罗佃户的老婆打气,要是他们再来,就打死他们。
罗佃户炖的两只老母,朱允熥五
不要说
,连
汤都没喝到。
大家的肚子也都咕咕叫了。
“客官,我们锅里还有饭。”
到锅台一看,这,这能叫饭吗?
稀汤寡水的,里面不知道泡的什么植物,恐怕是菜之类。
朱允熥喝了一,连盐都没有。
真的是难以下咽。
这就是大明!
“陛下建立大明,已经二十多年了。怎么还有这么穷的家?”
“农业生产已经恢复了二十多年,怎么还是这样?”
“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催科不扰,盗贼不生,婚嫁依时,闾阎安堵。纺绩,男子桑篷,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历史,全都是扯蛋!”
朱允熥很生气,这是在应天与松江府之间!
是整个国家最为富庶的地方,居然如此贫困。
那么,在黄河以北呢,普通平民的生活肯定更加不如!
朱允熥一气之下,把手中的黑陶碗也给摔得碎。
罗佃户的妻子赶快在地上捡陶碗的碎片:“呜呜,这可咋补?”
朱允熥这才反应过来,刚才没有控制住自己的绪,把
家吃饭的碗都给摔了。
心中委实过意不去。
“郑和,你带罗佃户到河边的大石那里,有
送的东西。咱总不能饿肚子。”
梅儿、兰儿马上高兴了,要随郑和一起去。
除了梅儿、兰儿,其他都是半信半疑,河边的大石
那里,有
送东西?
几个一同前往河边。
大石上,果然放着一大堆东西。
有十几个麻袋!
打开,一看,白花花的稻米!
罗佃户惊呆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米,这么多的米!
十几麻袋!
一个一个地看过来,还有两麻袋是没有去壳的稻谷!
还有一个袋子,里面放的居然是白亮亮的瓷碗!
沐瑶看得呆了,这瓷碗,哪怕是沐王府,也没见过如此高档的!
这东西是从哪儿来的?
“吴王,这些都是陛下送过来的?”沐瑶问道。
朱允熥和上次一样,神秘地一笑。
沐瑶心中更加震惊,陛下对吴王是不是太好了点?
朱允熥走到哪里,陛下的东西就送到哪里!
吴王?陛下?
罗佃户吓了一跳,连忙跪下来磕。
“罗佃户,陛下是穷苦出身,见不得穷
受苦,所以,送了这些东西过来。”
“罗佃户,你心底善良,容易吃亏。但是,老天不会让一个总是吃亏。”
“这些都是陛下赏给你的。”
罗佃户激动不已,有这么多粮食!
三年之内,完租自己吃,足够了!
今年,连稻种的事都还没有着落。
现在,稻种足足有两麻袋!
罗佃户感到,自己家的祖坟一定是冒青烟了!
要不然,怎么会遇到吴王?
并且还有陛下的赏赐?
这一夜,罗佃户一家激动得睡不着觉。
把床铺让出来,给朱允熥等住。
这一夜,朱允熥等五也没睡好,因为住的条件实在太差。
朱允熥也只能忍着,总不能再兑换出一些床品来吧。
第二天一大早,罗佃户就熬了白米粥,恭敬地请朱允熥出来用饭。
在院子里,一一碗粥,罗佃户一家吃得
香。
这时,昨天被沐瑶打翻的三个来了。
带来了十几个,其中一
自称县尉。
看朱允熥出来,都愣住了。
这五个,根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县尉慌了,昨天那三个天杀的家伙,惹了不该惹的!
县尉小心上前询问,郑和喝着:“见了吴王,还不跪下?!”
众都慌忙跪下了。
朱允熥问起了县里赋税况、地主以及佃户的关系。
事很是复杂,可能并不是县里一味地横征
敛。
一个时辰后,知县来了,是县尉差回去叫的。
知县知道吴王的名,没想到在这里看到了。
一问之下,知县说这两年收成不好,松江府催得急。
“吴王,松江府征收白粮的任务过重,县里还要考虑到舂办米和耗米,数目就多了一些。”
知县不慌不忙,举起了数字:松江府每年要向内府、户部、工部、礼部、光禄寺等五个地方钱粮。
仅光禄寺,每年都要缴白粮15800石,4700石耗米,4000石舂米。
朱允熥没想到光禄寺能收这么多!
光禄寺是掌管宫廷饮膳及祭献食品的机构,能直接收这么多!
看看朱元璋吃的是什么?
如此节俭,怎么会消耗这么多?
“你所说这些,是真的吗?”郑和忍不住问道。
知县起身道:“吴王,下官句句实言,不敢有丝毫欺瞒。”
“杨知县是洪武二十年进士二甲十名,前程大好。”县尉连忙补充。
再看这个杨知县,还不到三十岁,显得很是沉稳。
“下官杨溥,在此任知县两年有余,知百姓疾苦,看吴王今
民间,下官感动不已……”
“杨溥?你是杨溥,杨弘济?”
朱允熥站起来问道。
杨溥心想,自己以前没见过朱允熥,他怎么知道自己?
其他也有些奇怪,吴王,虽说只是个藩王,但身份也不知道高出知县多少!
见了一个年轻的知县,竟还有些失态!
朱允熥知道,这个杨溥可不得了!
历史上,他是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共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
三杨当中,杨溥的清廉是有名的。
因此,杨溥刚才所讲,朱允熥完全相信了。
“杨知县,你刚才所讲,本王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