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的身边居然还有三孙认可的。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三孙对此的认可,似乎是超过了对铁铉的认可。
三孙并未对铁铉加上民族、世界这样的字眼。
什么,配得上三孙如此尊崇?
“陛下,臣服了,”仇占可一瘸一拐地走过来:“陛下,地,是圆的。”
朱元璋对仇占可实地是烦透了。
怎么一到关键时刻,这家伙总是会及时地出现?
你又又又又打扰三孙的思路了!
你又又又又带偏三孙的思维了!
看看仇占可的样子,这些天又是被打板子,又是输金子,又被踹飞了。
还是不斥责他了。
仇占可心中却有着自己的算盘。
尽管已经承认地是方的,但是绝不能让吴王这种“奇技巧”祸
朝廷、祸
整个大明!
仇占可想起了《礼记·王制》,司法官在遇到“作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的四类犯
时,可直接不经审讯而将其处死。
孔夫子讲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奇技巧”就是那些让
玩物丧志的技艺。
试看历代王朝的衰败,大都是皇帝沉迷于这些“奇技巧”。
现在,自己已经无法说服陛下。
只能等,等到回京城,一定要联合文官和京中大儒,坚决反对陛下这种危险的倾向。
陛下现在受吴王朱允熥的蛊惑,有些不能自拔。
此时再辩解、再反对,恐怕会激发陛下的逆反,反而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事,倒不急于一时。
对于三孙一时没有透露那个“世界航天始祖”,朱元璋倒也不急于一时。
反正肯定是自己认识的,早晚也能找出来。
航天?
是航于天上吗?
那可真的是一件壮举!
“输子削木鸢,飞天至三而不下。”
这句话咱倒是记得,墨子曾制作一个木风筝,居然飞于天下三天都不下来。
所以,墨子就成了机关术的集大成者。
因为有了这些机关,墨子当年是风光无比,谁都对他敬畏三分。
没想到,自己身边也有类似墨子这样的物!
等咱静下来,好好捋一捋,到底谁有这么大的本事!
难道就像三孙一样,一直在自己身边苟着?
这,就有意思了!
李景隆带着郑和舰靠岸了,巨大的风筝也放了下来。
纪老三也带着下船了。
李景隆看仇占可的官帽都歪了,一副无打采的样子:“仇大
,你什么意思?看我平安归来,你不高兴吗?”
仇占可连忙道:“李大,怎么会呢,你回来,下官高兴得紧呢。”
李景隆出发之时,心是忐忑不安的。
纪老三和他的矿工们,还有狼筅都在,遇到窝寇倒也不怕。
怕就怕这船在海上解体呀。
要知道,尽管船与船之间用抓钉和钉钯给定在了一起,但事起仓促,其牢固程度不好讲啊。
已经出了一次海,再出一次,万一出什么状况怎么办?
幸好,平安返回了。
朱元璋这时才把李景隆专门叫过来,给他讲让他出海放风筝的真正理由。
李景隆此时做出佩服的表,心中却是不以为然。
知道地是圆的,有什么用呢?
陛下现在怎么像个小孩子似的?
自己堂堂的五军都督库都督同知,从一品,开国公,居然做了这么一个无聊的试验品!
“知道吧,地是圆的,是吴王,是咱三孙说的,怎么样?”
朱元璋说完之后,赶快推出了朱允熥。
李景隆做出一事惊奇的表,给朱允熥好一顿夸。
「看得出来,李景隆作为武将,对于这种科学实验也是不以为然,甚至是看不起。」
「这样也好,自己所展示的是大家所不屑一顾的奇技巧。」
「不能要求所有都去热
科技、钻研科技。」
「我们也不能走一个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端化思维胡同。」
「既不耽误我推动大明科技发展,又让官员们对我产生敌视和戒备。」
「这样一来,在储君的争夺上,我就自然被大家所忽视,朱允炆和朱棣就争个你死我活吧。」
「我展现大家看不上的科技,也算不得高调吧。」
「系统让我一直苟着,我也不能一直无所事事。」
朱元璋心道,你想被大家忽视,不可能的事。
三孙,只要咱把你拴在身边,你想被忽视都不可能!
朱元璋收拾绪后,乘船回到了杭州。
纪老三带着所有义乌矿工跟着郑和到了船厂。
郑和从此就留在杭州,潜心研究和制造能够抵御大海风的舰船。
朱元璋难得有好的心,决定在杭州盘桓两天,看一看杭州的风景。
当然是打着陪三孙朱允熥的名义。
……
浙江,金华府,天宁寺。
燕王朱棣与一名黑衣和尚相对坐在一间禅房之内。
茶壶泡着刚采下不久的春茶,屋内漾着一淡淡的香味。
“殿下,天宁寺,名叫大藏院,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高宗时赐名报恩光孝寺。”
“元代时改名为天宁万寿寺,陛下攻打方国珍时,方国珍一把火烧了,后来一直未作修缮。”
“洪武四年,金华府改名为天宁寺。”
朱棣有些焦躁,你让专门领我到这个
寺院,为的就是介绍寺院的历史演变?
见到姚广孝,朱棣在欣慰的同时,又有些尴尬。
欣慰的是,姚广孝是自己最为倚重的谋士,如今也平安归来。
尴尬的是,恰恰是没听首席谋士的劝,遇到了一场大败。
当时杭州知府贺庆生说在井栏村藏着50多名窝寇,他当即带100名亲兵前去。
姚广孝当即劝他,等等再看。
朱棣等不及带兵去了,结果遭遇一场埋伏。
本以为姚广孝被窝寇杀死了,哪知道居然活下来了,并且看起来,还没受伤。
原来,窝寇看到姚广孝是个和尚,居然把他给放过了。
窝寇也有信佛的?
经过杭州一系列事,朱棣感到,在储君之争上,父皇已经把自己排除在外。
最有可能的是朱允熥。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从陛下的态度可以看得出来。
还有,就是杭州知府贺庆生跳楼时的一句话让他记忆刻。
“燕王,你和他,都错了,你和他都不会如愿以偿!”
贺庆生当时存了必死之心,说的话应该是真的。
自己和朱允炆都不会如愿以偿,那么就是朱允熥了。
贺庆生到底知道些什么?一切都无从问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