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 第76章 浑河见真章

第76章 浑河见真章

,君臣相谈甚欢。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宣武将军刘招孙携开原兵备道袁崇焕出宫,在司礼监小太监魏忠贤的陪同下,回到左安门瓮城。

康应乾在瓮城早等得不耐烦,一个在城墙下来回踱步,他生怕那位蛟龙真有个什么三长两短,自己这两个月的投机也就打水漂了。

好在吉自有天相,傍晚时分,刘招孙回来了。

远远望见刘招孙上包着白布回来,身边还带了个黝黑南蛮子,康应乾大吃一惊,正要上前问个清楚,身子一歪,被凶神恶煞的金虞姬推了开去。

总兵中军大帐内,朝鲜美姬梨花带雨,一边哭一边给刘招孙检查伤,用沸水泡过的纱巾将伤重新包扎一遍。

刘招孙伸手擦去金虞姬泪水,望着她微红的眼睛,安慰道:

“没什么,刚才在乾清宫和皇上玩躲猫猫,玩的兴起,不小心就这样了,”

安慰一番,金虞姬今已是疲惫至极,便让她先回军帐歇息。

金虞姬走后,刘招孙躺在椅子上,随手拿起本张载的《横渠易说》,就着昏暗烛火,粗粗读起来。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晚明时期,思想纷杂,儒释道法天主教,各种思想泛滥,除了白莲闻香那样的邪教,朝廷对绝大部分学说都采取宽容态度。

以后少不了和文道,各类学说都要了解一些,比如什么王阳明心学、程朱理学。

刘招孙有秉烛夜读的习惯,他在案放了本张载文集,闲暇翻看,也算修身养

读了几句,晕目眩,不得要领,这时亲兵典魏在外面喊,康大来了。

刘招孙连忙将书收起,过了一会儿,一脸笑的康应乾走了进来。

这次进京献俘,所见所闻,让刘招孙更为成熟,对身边这个不惜自降身份屈尊投靠的文官,也多了些尊重,待康应乾坐定,他立即让亲兵上茶。

喝了会儿茶,刘招孙将今进宫之事简单说了,当然,省略了万历询问辽镇叛徒的部分,康应乾瞠目结舌,当听到刘招孙和皇上讨价还价时,不由抚掌大笑。

听刘招孙说完,康应乾沉默半晌,才道:

“刘总兵,你这火中取栗的手段,本官确实不及,佩服佩服,古云,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你这一怒,直接得了八万两银子,值了,”

“康大见笑,本官何曾发怒,说的都是肺腑之言,有感而发而已,”

康应乾知道刘招孙又要讲什么大道,他懒得听,便岔开话题,提醒刘招孙说,可用一部分银子在天津买粮,雇几条福船运回辽东。

天津港的粮价只有辽东一半,加上福船、水手费用,以及沿途漂没损失,算起来在这边买粮食要比拿银子回辽东买划算很多。

一带的粮食生意,都被辽镇垄断,一下子买上万石粮食,辽镇肯定要坐地起价,不知丁碧他们要赚多少钱,既然已经和辽镇闹翻,这种资敌的傻事,还是不要去做的好。

刘招孙点表示同意,他计划在天津买五千石粮食,预计万花一万两银子,顺带在运河码招募五百个纤夫,回去训练成战兵。他现在是开原总兵,可以招募万规模的战兵,兵额倒是足够,只是钱粮又不够了。

康应乾又向刘招孙询问新来的那个南蛮子是谁。

刘招孙便将袁崇焕的事,给康大解释了一下,康应乾眯缝眼睛,抿些茶水道:

“也是这个袁崇焕走了狗屎运,遇上了你,一下子便谋了个四品的兵备道,节制一方兵马,只比本官低一个品阶,否则,以此资质,去福建广东做个县令都难,”

刘招孙呵呵一笑,万历把这位半年平辽的圆嘟嘟丢给了自己,对大明,不知是幸呢还是不幸。

“康大这个开原巡按此他大,以后要好好调教调教袁大,张就是半年平辽,今天把皇上都逗乐了。”

袁崇焕这位万历四十七年三甲四十名进士,会试之后,便寓居京师,幻想候补个县令当当。

在广东会馆苦苦等了四十五天杳无音信,今天早晨出门打酱油时,路过瓮城,被风急火燎的卢公公撞见,半个时辰后,他通过内阁推选,被火线提拔为开原兵备道。

真可谓造化弄

,卢公公带着魏忠贤和司礼监几位太监一起,用一队马车将八万两银子拉到了瓮城。

刘招孙和康监军一起清点完银子,给卢受和魏忠贤各送了两千两,又让康应乾给方从哲和兵部尚书黄嘉善每送了两千两,两位大倒是来者不拒,于是八万两银子还没出京,便少了八千两。这还没算户部,刑部,工部,言官……

经过刘招孙调和,两位公公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结成了同盟。

刘招孙拿出写好的字条,向两位公公询问他想结识的,看看这些否在京城。

魏忠贤看了字条摇摇,解释说,南北镇抚司锦衣卫,平时只是监视百官,和普通百姓没什么集。

卢受接过那张密密麻麻写满名的字条,眯缝眼睛看了一会儿,忽然道:

“刘总兵,这个,咱家听番子说过,想必是能找到的,”

“宋应星,”

瓮城附近遍布皇上的密探,刘招孙不敢留两太久,匆忙将他们送出瓮城,临走时叮嘱,务必尽快找到此

康应乾不认识宋应星,他见刘招孙如此上心,便对此颇为好奇。

京师这么多达官显贵不去结,偏偏要找一个无名之辈,而且为了寻找此,不惜动用东方番子,万一皇帝追究下来又有一场水仗要打,也不知这刘总兵脑袋是不是给乾清宫的大理石磕坏了。

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刘招孙悠悠念了句横渠先生的名言,留下一脸茫然的康应乾,扬长而去。

一大早,瓮城战兵还在跑,北镇抚司小旗官沈炼便跑来说,在西南城隍庙找到了宋应星。

刘招孙大喜,连忙带上金虞姬和康应乾两,跟着沈炼赶了过去。

赶到南城城隍庙,远远望见一个身材清癯的读书正在进香,沈炼对刘招孙说,这便是宋应星。

宋应星望着城隍殿正中供奉的开国大将徐达神像,面朝袅袅升起的香火,长长叹了气,回走出了城隍殿。

晨风轻轻拂过他斑白的双鬓,三十岁不到的脸写尽沧桑,面色越发显得灰白,远远望去,像是从城隍庙壁画里走下来的小鬼。

他举起一只手来,屈指计数着想。

万历三十八年开始,一、二、三回,今年竟是第三回,竟没有一个考官懂得他的文章。

翰林院翰林们有眼无珠,皇上也看不懂自己的文章吗?也是可怜。

他这次写的平辽之策,主张重开海运,由江浙吴淞运粮至辽海,不必走运河,策论还列举了海运较之漕运十二点优势,如减少官吏层层克扣,无需担心运河动封堵,海运速也更快等…

然而,还是没慧眼识珠。

这是他和兄长第三次进京会试,三九年年苦读,三次名落孙山。

宋家为给两位举筹集川资(路费),变卖了家里十二亩上田,已到山穷水尽地步,家中剩余的八十亩,皆为下田,想卖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