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天圣令 > 第13章 道士得一

第13章 道士得一

化硬夺,富的时候骗香火,几年下来靠这玩意儿吃饭,基本功倒是扎实。他在桑家瓦肆,也是见过富贵,结过官的,此时也不过是学些皇家事宫中规则罢了。

张旻原本不大看得上他,几下来倒同元侃啧啧称奇,说这当真是个奇。于是过了十来,元侃就将擅长治伤的道士王得一,通过属官推荐到了御前。

皇帝用了他的药,竟好了许多,又听说这道士颇有道行,顿时生了兴趣,召他进宫来面见。果然见这道士一派仙风道骨,举止俱是极有趣的。

皇帝说他这药方灵验,王得一就吹嘘说,他这药方原是师门传下来的。想当年天下大之时,祖师见战火处处,无辜百姓受战波及,受伤痛之苦。发愿心要助生民减少苦难,数年来寻访药方,也借此救治过无数

皇帝就问怎么世竟不知这祖师名字。王得一就说“二圣出,天下宁”,师门因此而回山修行,不现于世。因掐指一算,得知官家为旧伤所扰,特来献药。

皇帝就问师门在何处修行,道观何处?王得一就说终南山中,无观无舍,山林石,皆是修行之处。

越说越投机,皇帝素见的道士,要么是极穷苦的,言行拘束脑子不灵。要么是极富贵的,端着架子装模作样。偏这道士雅也来得,俗也来得,道藏也来得,市井荤话也来得,极是有趣。皇帝年少时也当过市井恶少,两讨探几句道藏,又对几句市井黑话,竟也是丝丝合缝,不禁抚掌大笑起来。

周怀政回就悄悄地对元侃说:“皇爷最近极一个道长,说他是个妙,这道行不在十里红尘滚过,只在山老林,是修不出来的。”

就得了皇帝的意,成了宫中新宠,并得了一个御赐的大道观叫寿宁观,做起了观主。

刘娥进香的时候,观主作陪。刘娥看他脸色,就笑道:“老神仙近来红光满面,想是生意不错。”

王得一合什道:“贫道如今这一身,俱是娘子所赠。如今这生意,嘿嘿,不比桑家瓦肆挣得少啊。”

刘娥揶揄他:“而且不比桑家瓦肆,还要投这么大本钱,还要跟各种达官贵呵腰。如今,应该是他们向您这位神仙点呵腰了吧。”

王得一就笑道:“彼此,彼此,你我如今都已荣华,早与往不同了。”说到这里,不禁感慨:“其实开瓦肆与当神仙,并没有有多少差别。一样是要察颜观色,一样是周旋于贵中间,一样见话见鬼说鬼话,一样要给拉纤作保牵线搭桥。只不过以前想哄别掏钱的时候,要俯下腰来,如今想别掏钱的时候,反而要昂起来。”

刘娥笑得掩:“说得好,道长果然已经得其中三味了。”

王得一就奉承:“当贫道就看娘子非池中之物,如今看来,娘子的前程,还远不至此。贫道将来,还是要更仰仗娘子的恩德。”他心中暗忖,当只道她或能成个大泼皮,不曾想她居然嫁与了襄王。纵然如今尚无名份,但襄王眼看是要争皇储之位的,若有登基之,眼前这个也稳稳是个皇妃。自己能够攀上这场富贵,自然要抱紧她的大腿,当下就奉承不已。

刘娥看他前倨后恭,混得如鱼得水,不由点:“道长如今言谈举止,更加仙风道骨了。听说道长在官家身边,颇敢直言?”

王得一得意起来:“官家虽然尊贵,但有时候,也听几句村话荤话,聊些市井八卦。那些道观里出来的傻道士,胆子太小,放不开手脚,如何比得老子。呵呵!”

刘娥指他:“说着说着,漏馅了吧。官家就不怀疑你?”

王得一就笑:“我早说过了,当年贫道的师傅,要贫道世修行,而且还要在市井中打过滚,方能够悟道。官家听了,还拍膝赞许,说先师必是得道高呢。”

刘娥点,如今安了这么一个在皇帝身边,皇帝的身体状况,心好坏,好恶习,俱能及时了解,对襄王争储,实有极大的助益。

自许王死后,也曾经有官员进谏,劝再立皇储的,都无不是叫皇帝或斥责或贬流的,弄得后来再也没有敢提这事了。可没敢提了吧,皇帝自己心里又不自在起来。

他自己这段时间旧疾发作,就顿时感觉已经不如年轻时了,要认老的时候,还得认老。这段时间他又开始翻史书,越看越觉得,这世间就没有万年的天子,皇储该定,还是要早定,免得跟齐恒公一样,死的时候五子束甲而争,那就真是死不瞑目了。

这些年来他也是看着诸子明争暗斗的,诸王结臣工,讨好后宫的行为,他又岂能不知。若论这三个儿子的才、能力,其实都是不相上下的。只是襄王寡断、越王惧内、吴王任,都有些不足之处。越到后来,反而是一开始让他有些失望的襄王,渐渐进了他的眼中。

最年幼的几个儿子,说四哥五哥会给他们送各种玩具,但三哥却会问他们功课。八皇子的生母王德妃因此对他说,只有三郎是真心关心弟弟,其他的都不过是想借此讨好罢了。刘承规管着皇城司,他问刘承规,诸王可曾给他送礼,刘承规坦然承认,某王送了多少,某大臣送了多少,一文不少。只问起襄王时,就说喝过几次茶,讨探过书画,但却从来不曾送过礼物,也不曾打听过皇帝私事,有询问也只是依着儿子的本份,并不逾越。

越王吴王的后宅多少有点风波,倒是襄王年轻时虽闹过一次大的,此后再也没有出过事,后宅平平稳稳的,如今已经有了两个嫡子,一个庶子。尤其是他用心在其他兄弟不关注的民生上,之前的上表赈济灾民,此后又清扫城狐社鼠,使得治安清明;再又在蜀中之事上果断上书派良臣安抚百姓,阻止军纪败坏,避免再次民。又有许多其他事件来,件件都办得极扎实。

他这时候有了立皇储之心,又不好自己提出,某次在崇政殿议事时,叹息自己身体有疾,谁晓得这些一点也没听出话音来,只一径劝谏退休,或推荐医者,并无一敢提此事。

他自己憋了一肚子气,又与后宫说起,谁知道诸皆被他之前谁提谁倒霉的前例吓住了,虽然有点猜测,却是谁也不敢第一个提出来。也就是皇后略含蓄地道:“只要王妃们贤德,谁家府中子嗣多,后宅平安的,那就是好的。”这话,却也是正合了襄王府。

九重天上一点微风,落到下界就是惊天动地。皇帝有这样的意向,群臣虽不敢言,却并不是完全没有反应的。

襄王府里,元侃就与众臣属商议此事,这时候忽然间王钦若就道:“官家前些子,似乎提起寇准了。”

钱惟演一怔,忽然道:“这是个信号,恭喜王爷了。”

过了数,宰相吕蒙正上奏,道:“寇准在青州一年多,已经修身养,相信回来之后,应该能与众臣相处更好。”

皇帝见奏,沉吟片刻,道:“那就召他回来吧。”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时年才十九岁,即被任命为大理评事,次年又被派往归州东任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等官。

皇帝虽然厌恶赵普,却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于朝庭的作用,尽管他在关键时刻总会起用赵普,但是在太祖朝被排挤的心理,却始终也无法自心底里全部信任赵普。他也一直在群臣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赵普”。寇准在群臣中,临事明敏,以刚直足智而著名。

端拱二年,寇准曾奏事殿中,极利害。由于忠言逆耳,皇帝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准却扯住皇帝的衣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