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主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一版主网 > 天圣令 > 第16章 立储大典

第16章 立储大典

,好一会儿才缓缓道:“是这样么?”

寇准忙笑道:“今太子祭庙告天,百姓欢呼,正是因为欣逢盛世的缘故。陛下不信,可以去问其他。百姓欢呼,是为了太子,更是为了如今欣逢明君盛世呀!”

皇帝像是有些恍惚,点了点道:“朕去去就来。”说着,抛下寇准了内宫。

寇准独自呆在御书房,心中极是忐忑不安。皇储之位空悬多年,诸皇子明争暗斗不已。大宋立国才不过几十年,倘若在皇储问题上出些差迟。如齐恒公一般,创一世霸业,到死时五子相争,霸业风流云散。如今皇帝对太子生疑,若是太子的位置,再有什么变动,恐怕皇帝一旦驾崩,就会出现诸皇子争位的局面,则这几十年的太平盛世就化为乌有了。

皇帝怀着郁气,进了内宫。却见李皇后带着王德妃等后宫妃嫔一齐叩称贺。

李皇后满脸笑容道:“陛下付托得,民心拥戴,将来后福无穷!”

皇帝听了这话,忽然间心一松,是了,三郎又能有什么威望,能够得万民如此拥戴。不过是因为他是自己择立的继承,不过是大宋一统,盛世江山,所以才会有如此的庆典与欢呼。

他择三郎是这样的欢呼与庆祝,今他若择了别,难道就没有这样的欢呼与庆祝了吗。

王德妃看出他的神来,亦道喜:“正是,为陛下立太子,天下共庆,官家正应该为此痛饮三大杯呢!”

皇帝听了这话,心里顿时就舒服了,摆摆手道:“如今前群臣还等着呢,朕哪有功夫与你们说话。”说完就转身回了前,拉着寇准去前开宴庆祝。

此时,太子赵恒正是祭庙告天刚刚结束回到东宫,便听到了有把宫中的消息传出来,吓得脸色都白了,立刻就欲到皇帝面前去剖白自辨。

此时正是张旻在旁,连忙劝住了,这边飞快地请了新任的太子宾客李至李沆二前来。这二皆是追随皇帝多年的重臣,李至刚严简重,李沆谋远虑,皇帝令太子须以师傅之礼事之。并晓谕二说:“太子贤明仁孝,国本固矣。卿等可尽心规诲,若太,则宜赞助,事有未当,必须力言。至于《礼》、《乐》、《诗》、《书》义有可裨益者,皆卿等素习,不假朕之言谕。”

此时,见太子惊慌,李至最是刚硬,先开道:“太子不必惊慌,倘有任何事,老臣等必以全家命力保太子。”

李沆摇道:“太子尽管放心,不必急着去官家面前剖白自辨,纵有需要,自有老臣等前去为太子说明辨白。谣言止于智者,太子尽管安坐,先派去打听了况再说。”

好不容易,派去打探消息的满脸喜气地跑回来禀道:“太子大喜!官家召了寇相来查问此事,寇相反而向官家称贺,说是民心所向,是官家择嗣得。官家甚是欢喜,已经拉着寇相一齐去饮宴了。”

就在这时,张旻悄悄地进来,暗中递了一张纸条给太子。太子不及细看,忙收在掌心中。

这时候,李至李沆见满天风雷已过,且皇帝也派传他们进宴,忙站起来笑容满面地告辞。太子赵恒打点起神,亲自来送二,二李再请辞请不敢,太子只是不听,直到把二李送到东宫大门外,见着二惶恐感动地站在门连连称谢,这才内。

二李见太子转身内,这才敢登上车驾,又回前殿赴宴。

这时候几名宰相也听说了此事,本是想着若是皇帝心中犯了猜忌,便要去后面向皇帝劝说。结果没过多久,皇帝就拉着寇准出来了。百官们有消息快的也知道了一二,此时见满天风雨已散,忙着赶上前来奉承,只是不断称颂官家英明,择储得,太子民心所向正是社稷之福。

寇准饮到半巡,心中终是不定,忙借如厕溜了出来,拉着相熟的内侍周怀政问了详。周怀政就把刚才回宫后皇后与诸妃的道喜之言说了,道:“寇相放心吧,事好得很。官家方才回到内宫,见了皇后、德妃等后宫妃嫔都一齐叩称贺,说得官家高兴起来,就又跑回来要大宴群臣了!”

寇准听到此处,这才完全放下心来,忙回到宴上,却是皇帝正在找他。寇准此时既然放下心来,他本是豪爽之,更是酒到杯。君臣们足足喝了一个时辰,但见寇准最后已经是喝得大醉,倒要皇帝差了御林军把他运送回家。

赵恒送了二李出去,转身回宫,长长地吁了一气,忽然只觉得全身无力,浑身已经是冷汗湿透。

他打开了掌心的那张纸条,那是用澄心堂的花笺写着一行细细的小字:“谣言止于智者,行事先问宾客。侍君唯以恭谨,万事不可动摇。”

他看着花笺,只觉得心一暖。他微笑着,将花笺紧紧地,紧紧地收在手心中,像是收着一件至宝似地。

皇帝大约也觉得在内心猜忌了儿子,有些不好意思,次酒醒以后,就问皇后:“三郎如今后宅有几个姬妾,生了几个儿子?”

李皇后就说:“如今有两个儿子,前还有……”还未来得及说,有一个怀孕了,就见皇帝一皱眉:“怎么会这样。子嗣不足,却是不好。他这个王妃我见过一面,看面相倒还好,只怎么也这般好妒的!自己不能生,难不成还不能叫妾室生不成。”

李皇后顾不得替郭妃辨解,忙先替赵恒解释:“郭氏倒是贤惠的,为三郎生了三个儿子,还夭折了两个,另一个却是侍婢生的。”

皇帝就摆了摆手道:“便是如此,那就是王妃不是个康健的。”那这剩下来的嫡子,怕也是不保险。若如此,可就只剩一个侍婢生的了。皇后还说郭氏贤惠,自己身体不足,还连生三子,另一子还是侍婢生的。三郎若是当个亲王,这种事他也不理会,横竖他能家宅安宁就行了。可他要是当了皇帝,将来的儿子是要承继大统的。真要是没儿子,侍婢生的倒也罢了,要能有好的选择,自然还是名门淑生的更好。

再说,他自己在色上向来从不压抑,所以看也很准,郭氏面相寡淡得很,宫宴上看过与儿子在一起的状态,一眼就能看出这男之间,相敬如宾多于鱼水皆欢。他可以欣赏太子做个克制的儿子,克制的臣子,甚至将来做一个克制的皇帝,可却一定不会欣赏儿子当个克制的丈夫。皇帝担着天下事,前竭虑了,回后宫也要为了顾忌压抑自己,时间长了,反而失了平衡。他是从来由着自己的子行事的,推已及,就觉得多要给儿子几个身份高些的妾室,多生些儿子,才是儿子。

于是过了两,太子宫时,被父亲狠狠奖励了一番,并给他聘了几个妾室。这却是为东宫聘,不同寻常,对方又是名门,其中一个是昭宪太后杜氏的族,另一个大将军曹彬的族。就要正式下聘,备妆,择吉行礼,以示尊贵。

此时郭熙刚刚在选子准备搬东宫,这一就有许多事。先是昨戴氏发动,自天亮时,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哭声嘹亮,手足有力,看着比郭熙的大郎二郎生出来时强壮多了。郭熙不免想起前不久早夭的大郎来,自己躲房中哭了好一会儿,就听得宫中接二连三传旨出来。郭熙只得强施脂,作出欢欣的笑容来。

却不想宫中皇后派赐物,是上好的奇香并绫罗珍宝等,一赐郭熙,二赐杨媛。郭熙得了八样,杨媛得了六样,只比郭熙略低一等。郭熙面上笑着与杨媛道喜,心中却是暗惊。分明是皇后见着赵恒封了太子,就要抬举杨媛,让她显于太子眼中,助她得宠。东宫可立良娣二,只在太子妃下,为正三品。若是立了良娣,通常太子登基,一个妃位是逃不了的。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