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时,当读书识字的越来越多,优秀的学子才
便会越来越多,从中脱颖而出的,岂非才学愈发高
?”
一旁静静听着齐衡所言的周念,心生感叹道:“大此心,实乃天下寒门之幸。”
“可世道如此,百姓家吃穿都无法满足,又如何能有钱读书识字?”
齐衡一笑:“教育乃是国之根基,既如此,为何不可公开办学,天下各地各县,皆设学堂,无需银钱,皆可学。亦或者缴纳少量银钱。大
由国家支出。”
这话一出,周念和朱元璋皆是眉一皱。
不得不说,齐衡的想法是好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
“恩公,你这话咱也听明白了,可若是如此推行,每年要有多少的才学之士来做教导,又要多少的银钱来修改学堂,还有学子的书本,若要做到恩公所说的天下之皆涵盖在内,这损耗之巨,难以想象啊.......”
朱元璋的话已经很委婉了,但意思却很明白。
异想天开。
不过,对于他们的话,齐衡却丝毫不在意。
因为齐衡心里非常的明白。
并且,历史已经印证了自己的想法。
这就像是一场投资,前期投自然很大,也非常的伤神。
但这就像要做运动锻炼身体一样。
开始时很难受,可渐渐的,你就会发现做运动锻炼的好处。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投。
光从数字来看,花这么多的钱粮,去做这种没有看得见的投资,似乎非常的吃亏。
可伴随着所有的教育水平提升,社会生产力将会因为这些
的加
而出现井
式的增长。
就拿这次他们筹备的水库水渠为例。
如果天下的官吏都能够看到修建这些的好处,并且具备这些相关的能力,这天下还愁没有粮?
当工匠们的技艺因为一代代的学习和钻研,当蒸汽机、水利、甚至是电力发展出来后,教育的那点支出,还多吗?
想着这些,齐衡有心想要解释,但也知道他们压根听不懂,甚至不敢相信。
毕竟这事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谁敢保证未来一定可以。
他们不像齐衡,在齐衡的视角中,这些事都是铁定的事实。
想到这里,齐衡也就不再执意让他们理解,笑了笑不再纠结于这个问题,转而说道:“既然二位不相信,那这事就给齐某来做,二位只需看结果就是。”
“不过,这推行的事,还要大哥你允诺才行。”
见齐衡如此自信,朱元璋虽心中觉得不切实际,却也不好武断的拒绝,想了想说道:“此事恩公自可推行,不过,咱义军如今家底毕竟还浅,天下也还不太平,恩公在做此事前,还需仔细斟酌,以免耗费太大。”
朱元璋委婉的话,齐衡一听却笑了起来。
“大哥放心,齐衡一定在满足军需以及治下百姓吃穿的况才会做。”
得到齐衡这话,朱元璋终是放下心来。
“不过,大哥,齐衡除了要跟大哥要推行官办教育的权力外,还想恳求大哥另外一件事。”
“何事?”
齐衡道:“刚刚齐衡就曾说过,要将工匠、耕种、铁匠等等各行各业纳到教育的体系当中。”
“既然如此,齐衡便想跟大哥要一个天下皆无高下之分的承诺。”
“大哥也看到了,我南受元廷四等
制度迫害之
,简直令
发指。”
“元廷的四等制度虽然可恨,却还摆在了桌面上,但从古自今,这天下的等级观念又何曾消失过,宋朝时,重文轻武,虽说有地域限制无战马之原因,但宋朝文强武弱也是事实,靠年年纳贡苟延残喘,这是为何?”
“还不是文待遇高,而武
低,大多数
都去追求文采了嘛?”
“所以,我想跟大哥你要个承诺,天下各行各业,平等,无论士农工商,皆平等共处,虽
心不可改,但最起码在咱义军境内的政策上,绝不可厚此薄彼。”
齐衡身为一个现代,
的明白,这士农工商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被忽视。
华夏近现代的苦难除了受限于封建王朝体制的影响,又何尝不是因为工匠这个群体的作用没有被重视。
古代的四大发明,皆证明了华夏工匠并不比任何一个文明差。
可为什么工业革命的各种诞生地都是别家。
咱们搞出来的火药,却成了别轰开自己国门的武器。
当别拿着长枪进攻来的时候,我们的将士却骑着战马,提着砍刀打。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伤亡22790,英军仅仅阵亡了69
。
这样的数字和比例,就应该被每一个刻在脑子里。
第二次大沽之战,被清廷视为
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但也仅仅击毙了英法联军不到一百
。
如今齐衡跟朱元璋要这个承诺,就是为了方便他接下来在安丰路中实行的计划。
想要在如今这个时代掌握战无不胜的核心要素,工匠群体的作用,至关重要。
所以,与其说齐衡是想要给天下讨一个平等的待遇,不如说是为了这些工匠们。
也好给他接下来大量产出工匠才的计划打下一个政治基础。
不能这边在大力发展工匠群体,那边却来了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听着齐衡的话,朱元璋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说道:“咱准了,本来就该如此!”
作为贫农出身的朱元璋,又怎么会不同意这样的要求。
而唯独周念,在齐衡的话中听出了一些言外之意。
显然齐衡专门提出这个要求,可不是真的为了一个表面上的承诺。
上位者的一个态度,往往将会影响到整个境内社会结构的构成。
就在周念思考着齐衡接下来可能会做的事时,门外突然来了一名将士。
“大帅!汤将军、常将军他们回来了!”
听着士兵的禀告,屋内的朱元璋顿时面露喜色。
“走!咱亲自去迎接他们!”
看着朱元璋走出屋子,齐衡瞧了眼周念,便一同跟了上去。
大帅府中。
刚刚赶回的朱元璋等,正巧碰到了返回的汤和常遇春等
。
不过,还不等朱元璋高兴的说些什么,汤和便率先说道:“大哥,你看咱把什么带来了。”
顺着汤和的目光众望去,只见几名身穿朝服的官员与他们同行。
正在朱元璋疑惑时,汤和便主动说道:“这是明王派来的特使。”
众一惊。
朱元璋眼珠一转,当即说道:“快快有请。”
随着一行进
府内,那特使当即说道:“朱大帅,咱们就先传旨吧?”
朱元璋道:“对对对,正事要紧。”
说着,便招呼着在场的众来到台阶下站好。
随着众站好,那特使当即道:“朱元璋接旨!”
众纷纷跪拜。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虎威大将军朱元璋智取金陵,威震南北,居功至伟,特晋封为虎威大元帅